有关墙的成语
带墙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07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穿穴逾墙 | 穿:凿通;逾:越过。 指穿洞翻墙的偷窃行为。 |
明・杨慎《“坎为盗”》:“坎之为卦,外阴柔而内刚狠,有穿穴逾墙乘墉伏莽之状也。” |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 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 | 《吕氏春秋・去尤》:“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
观者如堵墙 | 堵:墙壁。 形容观看人数众多。 |
西汉・戴圣《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
难起萧墙 | ||
见羹见墙 | 相传尧去世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之幻影于墙,食则见尧之幻影于羹。见《后汉书·李固传》。后用以谓对圣贤的思慕。 | 相传尧去世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之幻影于墙,食则见尧之幻影于羹。见《后汉书・李固传》。 |
宋玉东墙 | 喻指貌美多情的女子。 | 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谓宋玉东邻有一女,姣好为楚国之冠,登墙窥视宋玉三年而宋玉不与之交往。 |
隙大墙坏 | 墙缝大了就要倒。比喻错误不及时纠正,就会造成祸害。 | 《商君书・修权》:“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
萧墙之患 | 因内部问题而引起的祸患。 | 《韩非子・用人》: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 |
马上墙头 | 指男女青年相恋的地方。 | 宋・晁端礼《水龙吟》词:“马上墙头,纵教瞥见,也难相认。” |
墙有耳 | 比喻秘密易于外泄。同“隔墙有耳”。 | 语出《诗经・小雅・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管子・君臣下》:“古者有二言: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 |
萧墙之祸 |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产生于家中的祸乱,比喻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 |
晋・陈寿《三国志・董卓议立陈留王》:“速提雄虎之师,克定萧墙之祸。” |
峻宇彫墙 | 高大的屋宇和彩绘的墙壁。形容居处豪华奢侈。 | |
乱作萧墙 | ||
祸生萧墙 |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 指祸乱发生在内部。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5回:“岂知祸生萧墙,元旦灾来,反了股肱重臣,追之不及。” |
矮墙浅屋 | ||
墙里开花墙外香 | 比喻人做出了成绩,内部还不知道,外面人倒先知道了。比喻成绩不受本部门重视,却为其他部门赏识。 | 海岩《死于青春》:“墙里开花墙外香,都这样儿,不做就算了。” |
粪土之墙不可杇 | 粪土:秽土;杇:指粉刷。 用秽土筑成的墙壁难以粉刷好。比喻很难教养。 |
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
变起萧墙 |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 指祸变发生在内部。 |
《晋书・文帝纪》:“乃者王室之难,变起萧墙,赖公之灵,弘济艰险。” |
宫墙重仞 | 宫:宫殿;重:多;仞:古代长度单位,周时为八尺,汉时为七尺。 比喻学问渊博,不可企及。 |
春秋・孔子《论语・子张》:“譬之宫墙……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 |
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 须:应当。 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 |
元・孟德耀《举案齐眉》第二折:“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这小贱人无理,瞒着老夫,引着梅香去书房中看梁鸿去了。” |
飞墙走壁 | 飞:形容迅速如飞。 指能飞越房檐,攀登墙壁。形容武艺高强,身体矫捷如飞。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5回:“拿出飞墙走壁的本事,进到庵中。” |
墙花路柳 | 喻娼妓。 | 明・高明《二郎神・秋怀》套曲:“风流。恩情怎比,墙花路柳?记待月西厢,和你携素手。” |
见尧于墙 | ||
兄弟阋墙,外御其侮 | 阋:争吵;墙:门屏;御:抵御。 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一致对外。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30回:“兄弟阋墙,外御其侮。蜗角纷争,惟利是务。” |
死狗扶不上墙 | 比喻不受别人尊重,不识抬举或没有培养前途。 | 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我说来么,你可不依我,这死狗扶不上墙。 |
逾墙钻蠙 | 见“逾墙钻穴”。 | |
循墙而走 | 循:沿着。 沿着墙走。形容恭谨顺从。 |
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 |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 阋:争吵;墙:门屏。 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
《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
墙上泥皮 | 比喻无用或低贱的附属物,也比喻妾。 | 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可正是堂上的糟糠,休猜作墙上泥皮。” |
萧墙之衅 | 因内部问题而引起的危机。 | 《宋书・谢晦传》:庐陵之事,不由傍人,内积萧墙之衅,外行叔段之罚,既制之有主,臣何预焉。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墙的成语、带墙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