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梗的成语

带梗的四字成语(共找到23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断梗浮萍 比喻漂泊不定。 宋・秦观《别贾耘老》诗:“人生百龄同臂伸,断梗浮萍暂相亲。”
顽梗不化 形容非常顽固。 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第一场:“你往年同严仲子做过朋友,他的顽梗不化,你是明白的。”
梗顽不化 谓十分顽固,无法感化。 《续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目下山东有名绿茶,可知道他们形状否;内中可有能劝化改行的,还有梗顽不化,本事十分利害的否?要一一请教。”
梗迹萍踪 像断梗、浮萍在水中一样踪迹不定。 明・单本《蕉帕记・寻春》:“休夸绣虎雕龙,那值时危国破,怎发付梗迹萍踪。”
飘萍断梗 随波逐流的浮萍和植物的断茎。比喻飘泊无定的身世。 宋・周行己《再和文叔》:“契阔十年才道旧,问关千里又言旋。飘萍断梗无根柢,愁唤羸童理破鞯。”
萍踪梗迹 萍:浮萍;梗:草木的直茎。
像浮萍在水中,飘泊不定。比喻行踪无定。
明・郑若庸《玉玦记・报信》:“空挥泪,萍踪梗迹将安寄,此生何济?”
蠹民梗政 梗:阻挠。
分割人民,阻挠政令。
明・陶宗仪《辍耕录・雕传》:某人浮湛里中,无以为生,侦民有小不平,嗾之讼,佐之请谒,己旁缘自资,且既饵临政者,因持其短长,以蠹民梗政。
粗具梗概 粗:粗略;梗概:大概,大略。
粗略地具有一个大概。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14篇:“惟文笔则远不逮,词不达意,粗具梗概而已。”
漂蓬断梗 比喻生活不安定,到处漂泊。
断梗飘蓬 梗:植物的枝茎;蓬:蓬蒿,遇风常吹折离根,飞转不已。
如同折断的枝茎,飘飞的蓬蒿一般。形容人东奔西走,生活不固定。
宋・石季友《清平乐》:“自怜俗状尘容,几年断梗飘蓬。”
泛萍浮梗 浮动在水面的萍草和树根。比喻踪迹漂泊不定。 唐・徐夤《别》诗:“酒尽欲终问后期,泛萍浮梗不胜悲。”
从中作梗 在事情进行中,设置障碍,故意为难。 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是以粮道必应酬将军者,畏其从中作梗也。”
木梗之患 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 汉・刘向《说苑・正谏》:“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
浮萍浪梗 浮萍:浮在水上的萍草;浪梗:浪里的草木茎。
比喻漂泊无定的人。
元・乔吉《扬州梦》楔子:“博着个甚功名,教俺做浮萍浪梗,因此上意懒出豫章城。”
暗中作梗 暗自从中阻挠、破坏。 丁寅生《孔子演义》第四回:“殊不知地主是贤大夫,早知成邑本届田赋收不到,必然是公克在暗中作梗争权,便令他的庶兄敬叔密往调查。”
梗泛萍飘 比喻流离漂泊。 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二折:“只为他孤身去梗泛萍飘,撇的俺三口儿梦断魂劳。”
断梗飘萍 见“断梗浮萍”。 明・梅鼎祚《玉合记・祝发》:“想归海楼船未有期,梦与飘风会,似断梗飘萍谁可系。”
梗迹蓬飘 比喻漂泊流离。梗,断梗;蓬,飞蓬。 明・范受益《寻亲记・相逢》:“梗迹蓬飘,跋踄山川岂惮劳。”
梗泛萍漂 断梗、浮萍在水中漂浮。比喻漂泊流离。 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二折:“只为他孤身去梗泛萍漂,撇的俺三口儿梦断魂劳。”
断梗流萍 梗:植物的枝茎;萍:浮萍。
像枯折的枝茎,漂流的浮萍一样。比喻生活飘泊不定。
宋・秦观《别贾耘老》诗:“人生百龄同臂伸,断梗流萍暂相亲。”
游尘土梗 游尘:四处漂浮的尘土;土梗:指泥制的小人。
比喻琐碎或轻贱的事物。
南朝・梁・刘峻《广绝交论》:视若游尘,遇同土梗。
飘蓬断梗 飘飞的蓬草和随波逐流的断树枝。比喻到处漂泊,行踪无定。 宋・宗泽《上郑龙图求船书》:“全家百指,如飘蓬断梗,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
断梗飞蓬 见“断梗飘蓬”。 宋・陆游《拆号前一日作》诗:“飘零随处是生涯,断梗飞蓬但可嗟。”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梗的成语、带梗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