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权的成语

带权的四字成语(共找到91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一切之权 一切:一时;权:权宜。
指一时的权宜之计。
《战国策・序》: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杀生之权 杀:杀戮;生:生存。
执掌生死大权。
东汉・班固《汉书・游侠传》:“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
因利制权 因:依据,凭借;权:权变。
因时因事而异而变通方法。指依据利害得失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孙子・计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招权纳赇 见“招权纳贿”。 《明史・石亨传》:“因劾亨招权纳赇,肆行无忌。”
丧权辱国 丧:丧失;辱:屈辱;耻辱。
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
有职无权 光有职位而没有实权。 李晓明《平原枪声》:“给他安了个大队副官的名义,有职无权。”
人微权轻 微:低下。
指人的资历浅,威望低,权力不能使大家信服。
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
篡位夺权 篡:夺取,特指臣子夺取君位。
夺取君主的位置及其权柄。
元・尚仲贤《三夺槊》第四折:“那凶玩很劣,奸滑侥幸,则待篡位夺权。”
专权恣肆 专权:独揽大权;恣肆:放纵,没有约束。
大权独揽,肆意胡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8回:“邓艾专权恣肆,结好蜀人,早晚必反矣。”
兼权尚计 指全面衡量,深思熟虑。 荀况《荀子・不苟》:“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
达权应变
丈尺权衡 衡量事物的轻重长短。 宋・朱熹《近思录》卷三:《论》、《孟》如丈尺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重轻。
揽权怙势 揽:把持;怙:凭借。
指总揽大权,倚仗权势。
达权知变 指不死守常规,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一卷:“主四方之事的,顶寇束带,谓之丈夫;出将入相,无所不为;须要博古通今,达权知变。”
择利行权 权:权宜,因时因事变通办法。
指选择有利条件,采取应变措施。
《投笔肤谈・兵机》:“惟能因机而制变,择利而行权。”
权均力齐 双方权势相当,不相上下。 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不同心并力则不能自守,权均力齐又不相率,当推一人为将军,共全五郡,观世变动。”
专权擅势 独揽大权,独断专行。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先王之时,春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制官事。”
权衡得失 权:秤砣;衡:秤杆;权衡:比较,衡量;得失:所得和所失。
比喻考虑办一件事的成果和损失。
战国・庄子《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称之。
权移马鹿 语本秦赵高指鹿为马事。谓恃权专横跋扈,任意颠倒是非。 语出秦・赵高指鹿为马事。
权贵显要 旧时指身居高官地位的显赫人物。
兼权熟计 指多方面衡量,深入考虑。 《荀子・不苟》:“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熟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
揽权纳贿 揽:把持。
纳:接纳。
把持权势,并接受贿赂。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六回:“到了湖北,方才晓得李统领因为京里有人参他揽权纳贿等事。”
权倾中外 权势压倒朝廷内外。形容权势极大。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2回:“视秦王之丧,愈加众盛,正是‘权倾中外,威振诸侯’。”
权钧力齐 权:权势;钧:通“均”,平均。
双方权势力量相当,不分高低。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融传》:“河西斗绝在羌胡中,不同心戮力则不能自守;权钧力齐,复无以相率。”
独揽大权 揽:把持。
一个人把持着权力,独断专行。
欧阳山《三家巷》:“不是我小弟看中这份官职,贪恋这份钱财,可总不能让那些赤化分子独揽大权,为所欲为。”
权衡轻重 权衡:衡量。
衡量哪个轻,哪个重。比喻比较利害得失的大小。
《周书・王褒庾信传论》:“权衡轻重,斟酌古今,和而能壮,丽而能典。”
生杀之权 生:叫人活;杀:叫人死。
操纵着叫人生或死的权力。形容权力很大。
汉・荀悦《汉纪》第28卷:“况郭解之论,以匹夫之细,窃生杀之权,罪已不容于诛矣。”
通变达权 同“通权达变”。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二公通变达权,皆可为长民者之法也。”
贪权窃柄 柄:权力。
贪图权势,窃取权力。
唐・陆贽《奉天论延访朝臣表》:“贪权窃柄者则曰:‘德如尧舜矣,焉用劳神!’”
争权夺利 追求名誉、地位和私利。 邹韬奋《消弭内战的唯一途径》:“任何为私人私党争权夺利的内战都必然地要为全国民众所唾弃。”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权的成语、带权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