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拙的成语
带拙的四字成语(共找到52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时乖运拙 | 拙:劣,不好。 时运不顺,命运不佳。指处境不顺利。 |
元・无名氏《娶小乔》头折:“争奈我时乖运拙难前进,几时能够朝帝阙受君恩。” |
弄巧翻拙 | ||
笨嘴拙腮 | 口才不行,不会说话。 | 熊尚志《藕和花的故事》:“这个身高一米八的小伙子,还是像小时候一样笨嘴拙腮的。” |
杂进巧拙 | 杂:混杂在一起。 灵巧的和笨拙的人都能得到录用。 |
唐・韩愈《进学解》: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姘,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
计穷途拙 | 谓无计可施,无路可走。 | 明・孙梅锡《琴心记・相如倦游》:“相公,休怯。你病人凋梧,贪依衰草,一时计穷途拙,且自藏珍。” |
拙口钝腮 | 比喻嘴笨,没有口才。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3回:“二哥,你和我一般,拙口钝腮,不要惹大哥热擦。” |
巧不胜拙 | 拙:笨拙。 有时巧捷不如笨拙。 |
《清史稿・艺术・江之桐传》:“洎乎接刃,则霍然而去。故曰‘巧不胜拙’。” |
弄巧成拙 | 弄:卖弄;耍弄;巧:灵巧;拙:愚笨。 本想卖弄聪明;做得好些;结果却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糟。 |
宋・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
巧伪不如拙诚 | 奸巧的虚伪不如笨拙的诚实。 | 西汉・刘向《说苑・谈丛》:“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
巧不若拙 | 拙:笨拙。 有时巧捷不如笨拙。 |
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事有所至,而巧不若拙。” |
笨嘴拙舌 | 拙:不巧。 嘴笨;口才不好;不善言辞。也作“笨口拙舌”。 |
杨朔《石油城》:“刘公之低着头,用大手搓着大腿,挺为难地说:‘我这个人,笨嘴拙舌的,谈什么呢?’” |
藏巧守拙 | 拙:笨。 有才能而不显露出来。 |
|
大巧若拙 | 真正灵巧的人;不自炫耀;表面上却好像很笨拙。 | 先秦・李耳《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
拙于用大 | 原指事物不同的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后指量材使用。 | 战国・庄子《庄子・逍遥游》: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
心劳政拙 | 心劳:费尽心机;拙:笨拙。 虽然费尽必力,但却没有取得政绩。 |
宋・苏轼《谢监司启二首》其二:吏畏民怀,既仰安于明哲;心劳政拙,庶粗免于谴诃。 |
拙手钝脚 | 钝:愚钝。 形容动作不灵活。 |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54回:那温大爷也不是知道什么人情世故的人,我拙手钝脚的也做不来。 |
拙贝罗香 | 安息香的别名。 | |
安分守拙 | 规矩老实,宁按照愚拙的想法行事,也不取巧。 | 清・顾炎武《复智栗书》:贤侄今日惟有善事高堂,力学不倦,安分守拙,以为保家之计。 |
将勤补拙 | 以勤奋弥补笨拙。 | 唐・白居易《自到郡斋题二十四韵》:“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 |
才疏技拙 | 疏:粗疏。 才识不高,不善谋算。 |
元・魏初《满江红・寄何侍御》:今老去,才疏技拙,百居人后。 |
百拙千丑 | 极言拙劣丑陋。 | 宋・晓莹《罗湖野录・辩禅师》:“黄龙鼻下无口,当然所见颟顸,至今百拙千丑。” |
勤能补拙 | 勤:勤奋;拙:愚笨。 勤勉地干;就能够补偿笨拙所造成的不足。 |
宋・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输勤。” |
口巧手拙 | 巧:灵巧;拙:笨拙。 光是嘴上能说,动手能力相当差。 |
|
钝口拙腮 | 指口才笨拙,说话不流利。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0回:“好妹妹,我是钝口拙腮,可不能一句一句同你套!” |
心劳日拙 | 弄虚作假的人;用尽心机;百般掩饰;可是事情还是越来越不顺手。现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 | 《尚书・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
顿口拙腮 | 比喻嘴笨,不善于说话。 | |
日拙心劳 | 日:逐日;拙:笨拙;心劳:费尽心机。 现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 |
《尚书・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
工于谋人,拙于谋己 | 擅长为别人策画,却不会为自己打算。 | |
笨口拙舌 | 没有口才,不善言谈。 | 秦兆阳《在田野上前进》第一章:“部队作风,说话又尖又硬,丝毫不留情面,又满有一套理论,笨口拙舌的大老粗。” |
运拙时艰 | 同“运蹇时乖”。 | 元・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折:“便似班定远在玉门关,空学的兵书战策,争奈运拙时艰,淹留在此去住无门。”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拙的成语、带拙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