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和的成语

带和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68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和衣而睡 和:连着。
穿着衣服睡觉。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9卷:“那老道人自去收拾,关门闭户已了,来房中土榻上和衣而睡。”
风和日暄 微风和畅,阳光温暖。见“风和日暖”。 明・汪廷讷《狮吼记・赏春》:“风和日暄,燕交飞触碎胭脂片。”
和蔼可亲 指一个人的修养好;对人谦和可亲。和蔼:和气;谦逊。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9回:“原来这唐六轩唐观察为人极其和蔼可亲,见了人总是笑嘻嘻的。”
乐以道和 乐:音乐。
音乐能够表现中和之气。
战国・庄子《庄子・天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
和风丽日 谓天气温暖而晴朗。 宋・柳永《西平乐》词:“正是和风丽日,几许繁红嫩绿,雅称嬉游去。”
言归和好 同“言归于好”。 《清史稿・世祖纪一》:“昔之疆场用兵,本冀言归和好。不幸寇凶极祸,明祚永终。”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比喻遇事敷衍,得过且过地混日子。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26回:“常言道,做了一天和尚撞了一天钟,往后贞节轮不到你身上了。”
彼倡此和 和:附和;应和。
比喻一方倡导,别一方效法;或互相配合,彼此呼应。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6回:“二人先通了郤克,然后谒见晋景公,内外同心,彼倡此和,不由晋景公不从。”
民和年丰 百姓安居,年成很好。 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气和心平
随声趋和 见“随声附和”。 宋・孔炜《文安谥议》:“其学务穷本原,不为章句训话,其持论雄杰卓立,不苟随声趋和。”
调和鼎鼐 鼎: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三足两耳;鼐:大鼎。
于鼎鼐中调味。比喻处理国家大事。多指宰相职责。
《旧唐书・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喜调鼎之功。”
和气生财 指待人和善能招财进宝。 鲁迅《彷徨・离婚》:“一个人总要和气些,‘和气生财’,对不对?”
和氏之璧,夜光之珠 和氏:春秋时楚人卞和;璧:玉器。
指世上罕有的珍宝。
晋・刘琨《答卢谌诗一首并书》:“和氏之璧,焉得独曜于郢握;夜光之珠,何得未玩于随掌?”
六脉调和 六脉:凡人左右手各有寸、关、尺三脉,合称六脉。
指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清・蘧园《负曝闲谈》第二十九回:刘理台至此,方才六脉调和。
对着和尚骂贼秃 表面骂第三者,实际是指桑骂槐骂对方。 鲁迅《彷徨・肥皂》:“你简直是在‘对着和尚骂贼秃’了。我就没有给钱,我那时恰恰身边没有带着。”
六亲不和 指和亲族、亲戚之间的关系不好。 《老子》第十八章: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政通人和 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鼓腹含和 吃饱肚子,和乐相处。形容太平欢乐。 严复《主客平议》:“煕皞之民,耕三馀一,鼓腹含和,无过庶过富之通患。”
抱德炀和 抱:怀抱,引申为坚持;炀:熔化,引申为蕴育。
坚持道德实质,蕴育和平气息。 指行仁政,搞团结。
战国・庄子《庄子・徐无鬼》:抱德炀和,以顺天下。
隋珠和玉 即隋珠和璧。 明・徐复祚《一文钱》第二折:“他的质当从表饶本,有的是隋珠和玉、赤仄黄银。”
调高和寡
鸾凤和鸣 比喻夫妻相亲相爱。旧时常用于祝人新婚。 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一倡一和 ①《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谓一个先唱,一个和声,形容两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倡,亦作“唱”。②谓鸣声相呼应。
《诗经・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和和气气 态度平顺温和。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你们一心一计和和气气的,省得我是你们眼里的刺似的。只有一件,你们知好歹只疼我那孩子就是了。”
调和阴阳 谓使阴阳有序,风调雨顺。旧多指宰相处理政务。 《汉书・贡禹传》:“调和阴阳,陶治万物,化正天下,易于决流抑队。”
和和睦睦 指相处融洽友好。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8章:“你们为什么要这样?难道你们不能走到一块和和睦睦过日子吗?”
远来和尚好看经 比喻外地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视。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2回:“常言道:‘远来和尚好看经。’妹妹们,不可怠慢,快办斋来。”
画荻和丸 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同“画荻丸熊”。 宋・欧阳修幼时,母郑氏以荻画地教子读书。唐・柳仲郢幼嗜学,母韩氏用熊胆和制丸子,使郢夜咀咽以提神醒脑。郭沫若《虎符》附录《写作缘起》:“但要写母爱,在儿女小的时候容易表现,如推干就湿、画荻和丸之类,都是儿女小时的事。”
和事不表理 和事:平息争端;表理:摆道理,讲理。
只平息争端,而不去评论是非曲直。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和的成语、带和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