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注音 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繁体 囫圇吞棗
感情 贬义成语
近义词 不求甚解,鹘仑吞枣,走马观花,生搬硬套,一知半解,点到为止,死记硬背
反义词 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贯通融会,穷原竟委,寻根究底,咬文嚼字,格物致知
意思解释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
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出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例子: 读书要善于思考,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正音:“囫”,读作“hú”,不能读作“wù”。辨形:“枣”,不能写作“束”。辨析:“囫囵吞枣”和“生吞活剥”;都可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同在于:①“囫囵吞枣”偏重指作学问不求甚解;“生吞活剥”偏重指生搬硬套。②“生吞活剥”还可形容吃东西时的状态;“囫囵吞枣”不能。歇后语: 吃枣子不吐核 —— 囫囵吞枣
正音: “囫”,读作“hú”,不能读作“wù”。
辨形: “枣”,不能写作“束”。
辨析: “囫囵吞枣”和“生吞活剥”;都可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同在于:①“囫囵吞枣”偏重指作学问不求甚解;“生吞活剥”偏重指生搬硬套。②“生吞活剥”还可形容吃东西时的状态;“囫囵吞枣”不能。
英语: lap up information without digesting it
俄语: воспринимать без разбóру
日语: なつめを丸(まる)のまま飲み込む;(読書内容などを)ろくに検討(けんとう)もせずうのみにする
德语: eine Dattel hinunterschlucken,ohne sie zu kauen-etwas lesen,ohne es zu verstehen
法语: manger les jujubes sans les mǎcher(tout gober)
歇后语: 吃枣子不吐核 —— 囫囵吞枣
谜语: 吃枣子不吐核 (谜底:囫囵吞枣)
详细解释
【释义】
“囫囵吞枣”之“囫囵”,典源作“浑仑”。“浑仑”同“囫囵”。囫囵,整个。“囫囵吞枣”指吃枣子时不加咀嚼,把整个都吞下去。#语本《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赵州大萝卜头》。后用“囫囵吞枣”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或为学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典源】
#《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赵州大萝卜头》[1]
僧问[2]:“承闻和尚亲见[3],是否?”州云:“[4]出大萝卜头。”这僧也是个久参底,问中不妨有眼,争奈赵州是作家,便答他道:“镇州出大萝卜头。”可谓无味之谈,塞断人口。这老汉大似个白拈贼相似,你才开口,便换却你眼睛。若是特达英灵底汉,直下向击石火里,闪电光中,才闻举著,剔起便行。苟或伫思停机,不免丧身失命。江西澄散圣判,谓之东问西答,唤作不答话,不上他圈缋。若恁么会,争得远录公云:“此是傍瞥语,收在九带中。”若恁么会,梦也未梦见在,更带累赵州去。有者道:“镇州从来出大萝卜头,天下人皆知;赵州从来参见南泉,天下人皆知。这僧却更问道:『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所以州向他道:『镇州出大萝卜头。』”且得没交涉。都不恁么会,毕竟作么生会?他家自有通霄路。不见僧问[5]:“承闻和尚亲见[6]来,是否?”峰云:“山前麦熟也未?”正对得赵州答此僧话,浑似两个无孔铁锤。赵州老汉是个无事底人,你轻轻问著,便换却你眼睛。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7]吞个枣。
注解
[1]典故或见于《朱子语类・卷一二四・陆氏》。
[2]赵州:释从谂(公元778—897),唐高僧。谂,音shěn。精心玄悟,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主张真正的见性,身边事物随手拈来,启人禅机。昭宗时圆寂,年一百二十,谥真际禅师,世称为“赵州古佛”。
[3]南泉:释普愿(公元748—834),唐高僧。精练玄义。贞元十一年,挂锡池阳南泉山,自建禅斋,足不下南泉三十余载。有“南泉斩猫”公案留世。
[4]镇州:地约在今河北正定县一带。后汉时称镇州,宋代初期延用,后升为真定府。
[5]九峰:生卒年不详。曾受法于延寿禅师。
[6]延寿:释延寿,生卒年不详。弃吏出家,五代时于杭州永明寺,倡导禅净兼修,发扬“净土思想”,圆寂后赐号“智觉禅师”。
[7]浑仑:同“囫囵”、“浑沦”。指整个的,完整的。
参考
《朱子语类・卷一二四・陆氏》
而今不欲穷理则已,若欲穷理,如何不在读书讲论?今学者有几个理会得章句?也只是浑沦吞枣,终不成又学他,于章句外别撰一个物事,与他斗。
【典故】
“囫囵吞枣”原作“浑仑吞枣”。《碧岩录》卷三记载了一段故事:有位僧人问赵州和尚是否曾亲见过南泉大师?赵州打了个比喻,回答说:“镇州出产大萝卜头。”本来这位僧人问赵州时是别有用心的,想不到赵州不直接回答他的问题,打了比方。这番对答,表面上看来真是无味,直堵人口,害得这位僧人才一开口,却只换得瞪大眼睛,不知如何接下去。赵州此番回答若是听在有智慧人的耳内,恰如电光石火,一闻便透彻心灵。否则,想破头了也不知所云。有人以为镇州出产大萝卜头,天下人皆知,赵州去参见南泉,也是天下人皆知。这位僧人明知故问,所以赵州才会如此回答,不跟他啰嗦。恰如曾经有僧人问九峰和尚:“是否见过延寿和尚?”九峰回答说:“山前的麦子成熟没?”这个回答和赵州的回答刚好呼应。就像是两枝无孔的大铁槌,一敲就定。赵州和尚本无机心,想不到僧人轻轻一问,得了个瞪大眼睛的讶异。此番对答,若是有智慧的人,可以细嚼慢咽,意趣无穷;没有智慧的人,可能会像一口把枣子吞下肚,索然无味,不知所云。后来“囫囵吞枣”就从《碧岩录》原文中的“浑仑吞个枣”演变而出,用来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或为学不求甚解。
【书证】
- 01.元・杨讷《西游记》第一三出:“我见你须臾下礼有跷蹊,我这里囫囵吞个枣不知酸淡。”
- 02.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论语》:“〈二南〉之诗,但言治国由于齐家耳。……若将注中修身、齐家句,囫囵吞枣看过,便似不曾读《诗》者。”
【用法】
语义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或为学不求甚解。贬义。
类别用在“学习敷衍”的表述上。
例句
①许多基本概念的学习是不能囫囵吞枣的。
②有些道理必须深入思索,绝不能囫囵吞枣。
③读书不可囫囵吞枣,方能体会其中精华所在。
④我们读书时不可囫囵吞枣,才能了解书中大意。
⑤有些老师不重讲解,只让学生囫囵吞枣地一直读。
⑥认认真真地看一本书,胜过囫囵吞枣地看十本书。
⑦这么重要的知识,学生还不懂,怎能囫囵吞枣地就略过呢?
【辨识】
同义“囫囵吞枣”及“生吞活剥”都比喻学习中不认真分析思考,不深入理解。
异义“囫囵吞枣”侧重于不求理解,含糊笼统地学习;“生吞活剥”侧重于抄袭别人的经验与成果。
例句
造句示例
- 首先,读书要思考,不能囫囵吞枣。
- 你不能一个晚上囫囵吞枣式地读完那本书。
- 囫囵吞枣的吃完午饭,然后又整个下午昏昏沉沉?
- A 3:反模式名称:大爆炸(也称为:囫囵吞枣)。
- 人们听了他的话,讥笑说:“你这是在囫囵吞枣啊!” ”
- 史密斯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 读书亦如品咖啡,细品者品出的是香浓,囫囵吞枣者品出的只是一份苦淡。
- 读书亦如品咖啡,细品者品出的是香浓,囫囵吞枣者品出的只是一份苦淡。
- 从小型但仔细塑造出来的样本入手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不能囫囵吞枣一味求大。
- 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另一些供囫囵吞枣,尚有少数需要细嚼慢咽、消化吸收。
- 一部分书浅尝辄止,一部分书只需囫囵吞枣,还有一部分书则需要慢慢咀嚼和消化。
- 我已经读过数不清的电子书,囫囵吞枣了各种博主的许多经验,知道了所有可能的结果。
- 为了真正透彻地了解一个东西,为了充分消化体会它而不是囫囵吞枣,你需要一种激情投入。
- 忽视了语法的作用,片面强调机械模仿和记忆,结果造成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 没错,千百万囫囵吞枣般读过他的某一部小说的读者都会如饥似渴地径直返回书店去购买他写的书,这是可以理解的。
- 如果你的孩子在暑假六周时间囫囵吞枣所有的材料来获得一个全年的学分,长期来讲,你将发现这将对您的孩子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