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而的成语
带而的四字成语(共找到872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无为而成 | 谓不倚外力而自然有所成就。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
企足而待 | 抬起脚后跟等着。比喻盼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 |
半途而废 | 半途:半途上;废:中止。 路走到一半停了下来。比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
渴而掘井 | 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
学而后知不足 | 只有经过学习,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 | 江泽民《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不知,就要学习,学而后知不足。” |
尽力而为 | 尽:全部用出;为:做。 用全部力量去做。 |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
脱颖而出 | 如果毛遂早得到任用;就会像锥子放在布袋里那样;锥针都能全部穿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脱:脱露。 |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
攘臂而起 | 攘臂:捋起袖子,伸出手臂;起:站起。 形容兴奋、激动地站起来,准备行动。 |
元《宋史・黄干传》:向日胡海、张军之变,为害甚于金,今若不早为之图,则两淮日见荒墟,卒有警急,攘臂而起矣。 |
卷席而葬 | 谓用苇席裹尸而埋葬。极言葬礼之薄。 | 《后汉书・逸民传・梁鸿》:“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封修远伯,使奉少昊后,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
观机而作 | 见“观机而动”。 | 唐・魏征《隋书・贺娄子幹传》:“今臣在此,观机而作,不得准诏行事。” |
满车而归 | 满:满满地;归:返回。 东西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极丰富。 |
明・李贽《又与焦弱侯》:“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厌足,如饿狗思想隔日屎,乃敢欺我以为游嵩少。” |
跷足而待 | 踮起脚跟等待。形容短时间内便能见到事情的结果。语出《汉书·高帝纪》:“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 |
语出《汉书・高帝纪》:“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
畏而爱之 | 畏:惧怕。 指又怕又爱。 |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礼记・曲礼上》: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
直道而行 | 比喻办事公正。 |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
平心而论 | 论:说。 指采取冷静客观的态度作公允的评论;不掺杂任何感情因素。 |
元・刘壎《隐居通议・文章六》:“而佳者反弃去,殆不可晓。平心而论,则惟《天地长留集》所取为当。” |
淡而不厌 | 比喻既不热心也不厌弃。 | 章炳麟《辨诗》:“淡而不厌者陶潜,则王维可废也。” |
闻义而徙 | 闻:听到;义:正义;徙:迁移。 听到符合道义的事就心动神往,虚心相就。 |
春秋・孔子《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安枕而卧 | 放好枕头睡大觉。比喻太平无事,不必担忧。 | 西汉・司马迁《史记・黥英列传》:“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 |
继踵而至 | 踵:脚后跟;接踵:足跟相接;至:到,来。 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
《晋书・段灼传》:“由是四方雄俊继踵而至,故能世为强国,吞灭诸侯,奄有天下。” |
和而不同 | 和:和睦;同:苟同;无原则地附和。 与人和睦相处;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苟同。 |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泥而不滓 | 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 | 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
择交而友 | 选择可结交的人作朋友。指不随便结交朋友。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94卷:“且卜邻而居,犹从改操;择交而友,尚能致益。” |
道而不径 | 道:走路。 径:小路。 走路要走大路而不走小路,以免遇到危险。 |
《吕氏春秋・孝行览》:“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 |
困而不学 | 困:困惑,不明白。 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
春秋・孔子《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夸夸而谈 | 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进了书房门,听见杨执中在内咶咶而谈,知道是他已来了,进去作揖同,同坐下。” |
挂冠而去 | 冠:官帽。 指辞去官职。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
因机而变 | 因:趁,随顺;机:机会。 随机会变化而变化自己的策略。 |
明・西湖逸士《投笔肤谈》:苟能审势而行,因机而变,则敌焉能乘我哉? |
良马见鞭影而行 | 比喻有才智的人能闻风而动,自觉行事。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外道已去,阿难问佛云:‘外道以何所证,而言得入?’佛云:‘如世间良马见鞭影而行。’ |
颖脱而出 | 颖,锥芒。言锥芒全部脱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能全部显现出来。 |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
学优而仕 | 优:有余力。 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可以当官。 |
老舍《四世同堂》:“我有力量释放了你,叫你达到学优而仕的愿望。”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而的成语、带而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