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潜的成语

带潜的四字成语(共找到59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潜台词 戏剧的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通过思考都能领悟得出来的言语。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 张平《抉择》:“末了,杨诚说了一句潜台词很丰富的话。”
潜移默运 不露行迹、自然而然地转移或转变。 《辛亥革命・保路运动・四川铁路档案》:“尔丰受事之初,已窥其隐患,故思潜移默运,收拾人心。”
潜身远迹 潜:深藏;迹:踪迹。
隐藏起来不露踪迹。
汉・贾逵《上书请宥刘恺》:“素行孝友,谦让洁清,让封弟宪,潜身远迹,有司不原乐善之心。”
潜心笃志 专心致志。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7回:“潜心笃志同参佛,努力修身共炼魔。”
潜移默化 潜:暗地里;不见形迹。
指人思想、性格在长期的外界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潜龙伏虎 潜藏的蛟龙,潜伏的猛虎。比喻人才尚未被擢用。 明・何文焕《双珠记・西市认母》:“今日里笔生香,冠礼闱,似潜龙伏虎际风云会。”
龙潜凤采 喻英俊之士才能未展现。
潜移嘿夺 见“潜移默夺”。 明・李贽《藏书・外臣传・冯道》:“今观五季相禅,潜移嘿夺,纵有兵革,不闻争城。”
蠖屈蜗潜 蠖:尺蠖;蜗:蜗牛。
形容房屋极为低矮和窄小。
清・陆硎《低低屋》:“不如且入低低屋,团蒲枕瓦方床竹,蠖屈蜗潜聊自足。”
畏罪潜逃 潜:暗中。
犯了罪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走。
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方士侯生、卢生等骗了始皇几年,畏罪潜逃。”
远引深潜 引:离开。
远远地离开,深深地潜沉。比喻逃离困境。
宋・苏舜钦《答范资政书》:“某昨得罪后,都下沸腾未已,其谤皆出人情之外,而往往信而传之,自念非远引深潜,则不能快仇者之意。”
潜蛟困凤 喻被埋没的贤才。 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慰夏孤》:“有日皇风动,黎民欢颂。那时呵,看潜蛟困凤,终须腾踊。”
遁迹潜形 遁、潜:隐藏。
迹、形:踪迹,形迹。
指隐藏踪迹和身形。
明・张景《飞丸记・园中落穽》:“若要行刺呵,要隐。当遁迹潜形,翦蔓除根才事稳。”
潜光匿曜 见“潜光隐耀”。 南朝・梁・王僧孺《忏悔礼佛文》:“自双树八枝,潜光匿曜;宝城不梓,慧扇方掩。”
潜精研思 谓专心钻研。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固传》:“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潜师袭远 潜师:秘密调动兵力。
秘密发兵,袭击远距离的敌人。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狐潜鼠伏 像狐狸和老鼠一样潜伏、藏匿。形容胆怯躲藏的样子。 明・张景《飞丸记・公馆言情》:“山居草宿,狐潜鼠伏,将略胜孙吴,军势振颇牧。”
潜德隐行 谓不为人知的德行。 宋・欧阳修《右班殿直赠右羽林军将军唐君墓志铭》:“士之为善者,虽潜德隐行,必有时而发。”
潜濡默化 犹潜移默化。 刘揆一《黄兴传记》:“今就湘省而论,军学界革命思想,日见发达,市民亦潜濡默化。”
潜移阴夺 夺:争取。
指不露形迹地改变或取得。
《明史・余珊传》:“初每事独断,今戚里左右,或潜移阴夺。”
潜身缩首 潜:深藏;首:头。
隐居不出头露面。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2回:“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
潜窃阳剽 公开或不公开地剽窃。 明・方孝孺《答张廷璧书》:“今天下学者靡靡焉,惟习之所同;潜窃阳剽,无所顾忌。”
潜形匿迹 隐蔽形迹,不露真相。 宋・王谠《唐语林・豪爽》:“狡吏奸豪,潜形匿迹。”
潜心积虑
蹑足潜踪 指放轻脚步,隐住身体。 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我蹑足潜踪,他换羽移宫。”
戢鳞潜翼 戢:收敛;潜:隐居。
鱼儿收敛鳞甲,鸟儿收起翅膀。比喻人退出官场,归隐山林或蓄志待时。
《晋书・宣帝纪论》:“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潜消默化 暗地消除。 明・吴承恩《赠郡伯古愚邵公报政序》:“而潜消默化者,又不可以枚举也。”
潜踪蹑迹 谓藏匿行踪。 明・徐元《八义记・锄麑触槐》:“听得谯楼鼓二更,是我潜踪蹑迹,欲刺权臣。”
潜精积思 见“潜精研思”。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固传》:“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
潜心涤虑 谓专心致志。 梁启超《天演学初祖尔文之学说及其略传》:“[达尔文]千百四十二年,遂去伦敦,卜居于京特省附近之一村落,屏绝尘俗,潜心涤虑,将航海五年内所搜之材料,所悟之新说,整齐之,锻炼之。”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潜的成语、带潜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