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死的成语

带死的四字成语(共找到463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指人虽死,余威犹在。同“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晋书・宣帝纪》:“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还魂起死
养生丧死 同“养生送死”。丧,治丧。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养生丧死无撼,王道之始也。”
香饵之下,必有死鱼 饵:引鱼上钩的食物。
指鱼必为贪食而上钩。
《三略・上略》:“香饵之下,必有死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杰:人中的豪杰。
活着应当做杰出的人物,死了要做鬼中的豪杰。比喻人生在世,要有所作为。
宋・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求死不得 得:能够。
想死也不能。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20卷:“璞流汗惊惧,因成疮疾,遍身有疮,皆有口及舌,日夜楚痛,求死不得。”
长生不死 生命长存,永不死亡。 晋・葛洪《抱朴子・辨问》:“长生不死,以此责圣人,何其多乎?”
回骸起死
不到黄河心不死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清・蒋士铨《空谷香・虎穷》:“我一路何等劝你,你这样人,不到黄河心不死,还说什么亲戚!”
尽辞而死 尽辞:把要说的话说完。
指在死亡之前把自己的心愿说出来,死无遗憾。
《国语・晋语四》:臣愿获尽辞而死,固所愿也。
十死不问 谓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 《北史・艺术传・皇甫玉》:“孝昭赐赵郡王十死不问,王喜曰:‘皇甫玉相臣,云当恶死,今复何虑?’”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旧时俗语。意思是为了追求金钱,连生命都可以不要。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3回:“俗话说得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时袁伯珍听得这些说话,便要从此发一宗洋财。”
饿死事大 饿死人是件大事。 清・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况贫能病人,饿死事大,不惟利禄之见,尽人难免。”
誓同生死 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8卷:“儿与吴衙内誓同生死,各不更改。”
死而无悔 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春秋・孔子《论语・述而》:“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死地求生 求:寻取。
指在极其危险的境地中求取生存。
北宋《新唐书・赵孇传》:“士贵建功立名节,今虽众寡不敌,男子当死地求生,徒惧无益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指艰难使人奋进,安逸使人沉沦。 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之死靡二 同“之死靡它”。 元《宋史・忠义传一》:“若敌王所忾,勇往无前,或衔命出疆,或授职守土,或寓官闲居,感激赴义,虽所处不同,论其捐躯徇节,之死靡二,则皆为忠义之上者也。”
死伤枕藉 枕藉:纵横相枕而卧。
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
清・吴趼人《痛史》第18回:“李恒的船,本来乘着北风,满拽帆篷而来,到此收篷不及,被守义一阵弩箭,射得众鞑子死伤枕藉。”
赴死如归 形容不怕牺牲。 东汉・班固《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赞》:“栾布哭彭越,田叔随张敖,赴死如归,彼诚知所处,虽古烈士,何以加哉!”
伯仁由我而死 伯仁:晋代周颙的字。
指对别人的死亡负有某种责任。
《晋书・周颙传》:“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轻死重义 见“轻死重气”。 《旧唐书・崔融传》:“若乃富商大贾,豪宗恶少,轻死重义,结党连群。”
决一死战 拼死一战以决胜负。 《清史稿・文宗本纪》:“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
兔死狗烹 野兔捕杀了;猎狗无用;被煮着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效力有功的人抛弃或杀掉。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死得其所 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所:地方。
《魏书・张普惠传》:“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
死声唃气 大声嘶喊、哭叫。
死不瞑目 死了也不闭眼。指人将要死之时心里有放不下的事情。多用来形容志向或心愿未能实现;死不甘心。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坚传》:“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老死不相往来 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先秦・李耳《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吊死问疾 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汉・晁错《论贵粟疏》:“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死马当活马医 比喻明知事情已经无可求药,仍然抱万一希望,积极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尝试。 清・顾张思《土风录》第13卷:“知不可救,姑且医治曰‘死马当活马医’。”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死的成语、带死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