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死的成语
带死的四字成语(共找到463条成语)
|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 起死回生 |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指将没有多少希望的事情挽救回来。 | 《太平广记・太玄女》引《女仙传》语:“行三十六术甚效,起死回生,救人无数。” | 
| 活不活,死不死 | 指陷于困境,不知怎么办。 |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打的你活不活,死不死,则要你一则一,二则二。” | 
| 还魂起死 | ||
| 死心眼 | 固执拘泥,想不开。比喻性情固执,或者遇事想不开的人。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死心眼儿了!” | 
| 死相枕藉 | 枕藉:纵横相枕而卧。 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  | 
            《明史・李文祥等传赞》:“抗言极论,窜嫡接踵,而来者愈多;死相枕藉,而赴蹈恐后。” | 
| 生死予夺 | 〖释义〗生:让人活;死:处死;予:给予;夺:剥夺。 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  | 
            《韩非子・三守》:“使杀生之机,予夺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荀子・王制》:“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杀生、与夺一也。” | 
| 贼心不死 | 不放弃坏念头,而继续做下去。 | 姜树茂《渔岛怒潮》第17章:“这伙强盗贼心不死,说不定下一步对咱会更毒。” | 
| 你死我生 | 形容斗争非常激烈、不能共存。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5回:“如要再叫唤,我就打你致命,今日赌一个你死我生!” | 
| 哀莫大于心死 | 最可悲的莫过于意志消沉和丧失进取心了。 | 战国・庄子《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 
| 半死不活 | 半死:接近死亡;多指生命受到极大折磨、摧残的状况。 没有精神;毫无生气;形容人精神不振或事业萧条。  | 
            清・刘鹗《老残游记》:“听说停刑的头一日,即是昨日,站笼上还有几个半死不活的人,都收监了。” | 
| 临死不怯 | 怯:胆小,害怕。 面临危险而毫不胆怯。  | 
            宋・洪迈《夷坚乙志》:“为言此人临死不怯,似亦可用。” | 
| 昧死以闻 | 昧:冒。 闻:使听到。 冒着死罪来禀告您。表示谨慎惶恐。  | 
            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昧死以闻!” | 
| 死得其所 | 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所:地方。 | 
            《魏书・张普惠传》:“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 | 
| 色若死灰 | 面目惨白。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 战国・庄子《庄子・盗跖》:“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 | 
| 生死骨肉 | 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深厚。 | 唐・颜真卿《谢户部侍郎表》:“生死骨肉,受赐已深。” | 
| 以死继之 | 不惜一死来把某事继续下去。形容决心很大,不可动摇。 |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九年》:“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 
| 求生不生,求死不死 | 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了。形容处境十分艰难。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 | 
| 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 文:一个铜钱。 指钱的作用很重要。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23回:“相公年幼,休要妄费了。有时,看这东西不难;没有时,便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 
| 誓死不贰 | 立誓至死不生二心。形容忠贞不渝或意志坚定专一。 | 《宋书・邓琬传》:“宜速处分,为一战之资,当停据盆城,誓死不贰。” | 
| 老而不死 | 本是孙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术的话,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 | 春秋・孔子《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 
| 推锋争死 | 推锋:手持兵器向前,指冲锋。 指冲锋陷阵,争先恐后,不怕牺牲。  |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 | 
| 死脑筋 | 思想僵化固执的人。 |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小爷叔,你真是死脑筋,旁人的话,哪里听得那么多。” | 
| 死灰复燃 | 熄灭的火灰又燃烧起来。比喻已停止或消失的东西又重新活动起来。复:又。 | 
            宋・陈亮《谢曾察院启》:“劫火不烬,玉固如斯;死灰复燃,物有待尔。” | 
|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 春秋・孔子《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 | 为:作为;臣:臣子。 封建社会认为做儿女的应当不惜生命孝敬父母,当臣子的应当不惜生命忠于帝王。  | 
            宋・文天祥《沁园春》词: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 | 
| 死无葬身之所 | 葬:埋葬。 死了没有地方埋葬。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  | 
            鲁迅《而已集・答有桓先生》:“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 | 
| 贪生恶死 | 见“贪生畏死”。 | 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 
| 死不回头 | 指到死也不反悔,形容意志坚决。 | 曲波《林海雪原》:“谁知你是死不回头,狡猾诡诈来利用我们的宽大政策!” | 
| 死而后已 | 已:停止;完毕。 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  | 
            春秋・孔子《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 生死未卜 | 或生或死结果尚难测定。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25回:“急的是母亲生死未卜,深怕见了面不能说话,仍和不见一般,岂不可痛!”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死的成语、带死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