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口的成语

带口的四字成语(共找到478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金舌弊口 金舌:用金子做舌头;弊:破。
用金做的舌头,说破了嘴。比喻说话很多,枉费口舌。
《荀子・正论》:“金舌弊口,犹将无益也。”
口腹自役 口腹:饮食。
饮食自理,不靠他人。
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上》:“饮食之人,天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众口同声 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59回:“但见朱仙镇上的百姓,一路携老挈幼,头顶香盘,挨挨挤挤,众口同声攀留元帅,哭声震地。”
金口玉音 旧时用以指天子之言。后泛指说话正确,不能改变。 晋・夏侯湛《抵疑》:“金口玉音,漠然沉默。”
钳口不言 钳口:闭口。
闭着嘴不说话。
战国・庄子《庄子・田子方》:“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吾所学者,直土梗耳!”
佛口蛇心 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明・梅鼎祚《玉合记・焚修》:“师父不要骂,动了嗔心,要变白蟒哩。好两个佛口蛇心。”
噤口不言 噤:闭口不作声。
闭着嘴不说话。
唐・吕岩《寄白龙洞刘道人》:近来世上人多诈,尽著布衣称道者。问他金木是何般,噤口不言如害哑。
妄口巴舌 比喻胡言乱语。有时也指造谣污蔑。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20回:“只要自己拿定主意,必定还要妄口巴舌血淋淋的起这样恶誓么?”
空口说白话 形容只是口头说说而没有事实证明或实际行动。 《旧唐书・宪宗本纪》:“凡好事口说则易,躬行则难。卿等既言之,须行之,勿空口说。”
口呿目瞪 呿:口张开的样子。
参见[目瞪口呆]。
肆口而食 随意而吃。比喻一点也不拘束。 晋・陆机《演连珠》:放身而居,体逸则安,肆口而食,属厌则充。
探口而出 犹言脱口而出。
箝口侧目 箝口:闭口不说话;侧目:怒目而视。
闭嘴怒目而视。形容敢怒不敢言。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上》:“上司荐之曰干员,同僚推之曰能吏,小民之受其鱼肉者,虽痛心疾首箝口侧目,而无奈何也。”
舌尖口快 尖:尖锐,锋利。
快:锐利,爽快。
形容口舌伶俐,说话爽快。也指说话尖刻,不肯让人。
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二折:“山海也似冤仇,我和他劈什么排,不是我舌尖口快。”
口说无凭 单凭口说,不足为据。 元・乔吉《扬州梦》第四折:“咱两个口说无凭。”
唇焦口燥 焦:干。
形容说话过多而口唇干燥。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张口掉舌 谓发表言论。 唐・罗隐《谗书・叙二狂生》:“张口掉舌,则谓之讪谤;俯首避事,则谓之诡随,是时难事也。”
祸从口出 灾祸从讲话中引出。指说话不慎就会招来灾祸。 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由口入 见“病从口入”。 《云笈七签》卷三五:“病由口入,节宣方也;生劳败静,养道性也。”
口耳并重 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 鲁迅《彷徨・肥皂》:“好容易给他进了中西折中的学堂,英文又专是‘口耳并重’的。”
极口项斯 谓满口赞誉。项斯、唐代诗人,为杨敬之所器重,敬之赠诗有“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之句。 明・袁宏道《与钱象先生》:“仆极口项斯矣。茂苑虽多士,当今无出公右者。”
虎口夺食 从老虎嘴里抢夺食物。比喻十分危险的事情或十分勇敢的行为。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只要国内出产,全国人民不吃,虎口夺食也要给你弄来。”
破口怒骂 破口:恶语。
满口恶语骂人。
《红日》第12章:“他竭力挣脱,挣脱不开,连连求饶,陶二嫂还是拳打脚踢,破口怒骂。”
鸡口牛后 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口中雌黄 雌黄:即鸡冠石,过去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沫后重写。
随口更改说得不恰当的话。比喻言论前后矛盾,没有一定见解。
晋・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羞口羞脚 羞:难为情。
口和脚都感到害羞。形容言谈举止不大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4回:“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也有言语钝拙的,也有举止轻浮的,也有羞口羞脚不惯见人的。”
钳口吞舌 犹言闭口不言。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若使下官事非其虚,罪得其实,亦当钳口吞舌,伏匕首以殒身。”
誉不绝口 不住地称赞。
笨口拙舌 没有口才,不善言谈。 秦兆阳《在田野上前进》第一章:“部队作风,说话又尖又硬,丝毫不留情面,又满有一套理论,笨口拙舌的大老粗。”
口碑载道 口碑:众口称颂就像文字刻在石碑上;载:充满。
群众的称颂一路上都能听得到。形容到处受人称赞。
明・张煌言《甲辰九月狱中感怀三首(其一)》:“口碑载道是还非,谁识蹉跎心事违?”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口的成语、带口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