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辱的成语

带辱的四字成语(共找到60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宠辱无惊 宠:宠爱;辱:羞辱。
受宠受辱都不感到惊讶、无动于衷。指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
君辱臣死 封建礼教认为,帝王遭受耻辱,臣僚应当死节。 《国语・越语下》:“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降志辱身 降:压抑;减损。
压抑自己的意志;降低自己的身份;多指违心地混迹于世俗或委曲求全。
春秋・孔子《论语・微子》:“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含垢忍辱 含:包容;垢:通“诟”;耻辱。
指容忍耻辱。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
榆次之辱 用以指无故受辱之典。 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胯下之辱 胯下:两条腿之间。
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幽囚受辱 幽:监禁。
被监禁受侮辱。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力命》:“公子纠死,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
知白守辱 知白:明辨是非。
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暧昧。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旧荣新辱 过去的荣耀和现在的耻辱。形容人生无常,变化多端。 元・王实甫《丽人堂》第三折:感今怀古,旧荣新辱,都装入酒葫芦。
可杀不可辱 辱:侮辱。
可以牺牲生命但不可遭受侮辱。形容做人的尊严。
《孔子家语・儒行解》:“儒有可亲而不可却,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
辱国殃民 使国家受辱,人民遭殃。亦作“辱国殄民”。 《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韩侂胄居相位一十四年,陷害了赵愚丞相,罢黜道学诸臣,轻开边衅,辱国殃民。”
主辱臣死 主:君主。
君主蒙受耻辱,臣子只有以死报之。
宋・张孝祥《代诸父祭伯父文》:“忠愤激发,肝胆轮囷,主辱臣死,臣敢爱身。”
盛衰荣辱 指人事变化发展的各种情况。 明・方孝孺《文会疏》:“虽盛衰荣辱,所遇难齐,而道德文章,俱垂不朽。”
栖遑之辱 栖遑:忙忙碌碌,奔波不定的样子。
四处奔忙,不得安居的劳辱。
晋・陆机《演连珠》:“利尽万物,不能睿童昏之心;德表生民,不能救栖遑之辱。”
身死名辱 辱:玷辱。
人死了声誉还受到了玷辱。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6回:“但当以郑忽标题,专写三折,而未折证以鲁桓公之求援,而反致身死名辱。”
屈节辱命 失去了节操,辱没了使命。 《汉书・苏武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幸不辱命
士可杀不可辱 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宁死不辱 宁愿被处死也不肯受辱。 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待将咱所图,我宁死不辱。”
荣辱与共 两者共同分享荣耀和耻辱。指关系十分密切。 余秋雨《霜冷长河・关于友情》:“很多被告和原告都是朋友,而且一度还称得上是生死莫逆、荣辱与共的朋友。”
知荣守辱 守:安于。
虽然知道怎样可得到荣誉,却安于受屈辱的地位。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丧权辱国 丧:丧失;辱:屈辱;耻辱。
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
奇耻大辱 奇:罕见的。
极大的耻辱;罕见的耻辱。
清・程道一《鸦片之战演义》:“回忆当年的议和,不止丧权失利,实为独立国的奇耻大辱。”
宠辱若惊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先秦・李耳《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公然侮辱
辱国殄民 见“辱国殃民”。 明・刘基《春秋明经》:“他日西鄙之伐,辱国殄民,果谁之所致乎!”
生死荣辱 生存与死亡,荣耀和耻辱。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0回:“妾身国破家亡,今日生死荣辱,悉听大王之命。”
败德辱行 败坏道德和操守。
宠辱不惊 宠:宠爱;辱:羞辱。
对受宠或受辱都不感到惊讶;即把得失置之度外。也作“不惊宠辱”。
北宋《新唐书・卢承庆传》:“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进荣退辱 以仕途的进升为光荣、降职为耻辱。 唐・刘知畿《思慎赋》:“赋形天地,受气阴阳,生乐死哀,进荣退辱。”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辱的成语、带辱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