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唱的成语
带唱的四字成语(共找到45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你唱我和 | 和: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体裁和韵脚来写作诗词。 ①指用诗词相互酬答。②指双方意见相同,互相支持。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7卷:“两人每每你唱我和,做成联句。” |
一唱三叹 | 原指宗庙的乐曲;一个人唱;三个人赞叹应和。 | 先秦・荀况《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
唱筹量沙 | 把沙当做米,计量时高呼数字。比喻以假象安定军心,迷惑敌人。 | 《南史・檀道济传》:“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 |
雄唱雌和 | 比喻相互附和。 | 清・戴名世《已卯科乡试墨卷》序:“而雷同剿袭,大抵老生腐儒之唾余,雄唱雌和,自相夸耀。” |
夫唱妇随 | 唱:原为“倡”;即倡议;提出某种意见。 丈夫说什么;妻子也跟着说什么。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表现。形容夫妻和睦。 |
《关尹子・三极》:“天下之理,夫者唱,妇者随。” |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 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
山吟泽唱 | 山歌民谣。 | 明・吴承恩《序》:“夫兔人葛妇,不班于黼芾;山吟泽唱,无谓于律吕。” |
一唱一和 | 和:应和;附和。 跟着别人唱和;比喻双方互相配合;彼此呼应。 |
宋・陈叔方《颖川语小》下卷:“句法有正有奇,有呼有应。呼应者一唱一和,律吕相宜以成文也。” |
君唱臣和 | 唱:歌唱,吟咏;和:应和。 形容臣子紧紧遵循君主的旨意办事。 |
《晏子外编》:“君唱臣和,教之隆也。” |
唱对台戏 | 过去,两个戏班子为了抢生意,有时候会硐一时间演同样的戏,称为唱对台戏。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对的行动,来反对或搞垮对方。 | 浩然《艳阳天》第40章:“他们喊他们的,咱们不跟他们唱对台戏。” |
唱独角戏 | ||
唱高和寡 | 同“曲高和寡”。宋 苏轼《用前韵再和孙志举》:“唱高和自寡,非我谁当亲?”。 |
|
低吟浅唱 | 低吟:低声吟咏。 浅唱小声唱歌。形容小声哼着抒情歌曲。也形容小虫在夜里鸣唱。 |
|
狐唱枭和 | 喻坏人互相呼应。 | 宋・王禹偁《杜伏威传赞序》:“由是世充、建德、黑闼、武周之辈,狐唱枭和,蝟芒而来。” |
吹唇唱吼 | 形容喧闹喊叫。 | 《南史・侯景传》:“丑徒数万,同共吹唇唱吼而上。” |
唱反调 | 发表完全对立的言论;采取对立的举措。 | 张洁《沉重的翅膀》:“郑子云在会上,即使不和上面唱反调,至少也得闹出点新花样。” |
千古绝唱 | 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 | 明・李贽《与汪鼎甫书》:“所谓水中盐味,可取不可得,是为千古绝唱,当与古文远垂不朽者也。”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二:“‘茶龟’对‘酒鳖’,真千古绝唱也。” |
穷唱渭城 | 指穷的时候才唱《渭城曲》。 | |
唱沙作米 | 比喻以假乱真或以劣为优。 |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宾白》:“予所谓多,谓不可删逸之多,非唱沙作米、强凫变鹤之多也。” |
首唱义举 | 唱:通“倡”,带头;义举:正义的举动。 首先发动正义的行动。 |
《晋书・刘弘传》:“诏惟令臣以散补空缺,然沐乡令虞潭忠诚烈正,首唱义举,举善以教,不能者劝,臣辄特转潭补醴陵令。” |
一吹一唱 | 吹:吹嘘。 唱:唱和。 两个人说话,互相帮衬。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二人一吹一唱,说得颜氏心中哑口无言,心下也生疑惑,委决不下,把一天欢喜,又变为万般愁闷。” |
和而不唱 | 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 | 战国・庄子《庄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
低唱浅斟 | 低唱:轻柔地歌唱;斟:喝酒。 听人轻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饮酒。形容一种安乐自在的神态。 |
宋・无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学士,尝买得党太尉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销金暖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 |
浅斟低唱 | 慢慢地喝酒,低低地歌唱。形容封建时代的士大夫消闲享乐的情状。 | 宋・陶穀《清异录・释族》:“李煜乘醉,大书石壁曰:‘浅斟低唱,偎红倚翠。’” |
男唱女随 | 指女方必须附和男方。形容夫妻和睦。 | 《孔丛子・嘉言》:“十五许嫁而后从夫,是阳动而阴应,男唱而女随之义也。” |
更唱迭和 | ①彼此唱和。②亦作“更唱迭和”。相互以诗词酬答。③指互相呼应配合。 |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当年邀游,更唱迭和,赴曲随流。”清・钱泳《履园丛话・园林・逸园》:“太史之女曰蕴玉者,自号生香居士,亦能诗,与在山更唱迭和。” |
唱空城计 | ||
文章绝唱 | 绝唱:指文艺创作所达到的空前造诣。 形容文艺作品绝妙无比。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伯夷传・赤壁赋》:太史公《伯夷传》,苏东坡《赤壁赋》,文章绝唱也。 |
彼唱此和 | 比喻一方倡导,另一方效仿。 | 《明史・刘世龙传》:“仕者日坏于上,学者日坏于下,彼唱此和,靡然成风。” |
千人唱,万人和 | 和:应声随唱。 领唱的人多,应声随唱的人更多。形容响应的人极多。 |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千人唱,万人和。山林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唱的成语、带唱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