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ídīng

目不识丁

成语组合

ABCD式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感情

贬义

年代

古代

热度

常用

拼音 mù bù shí dīng

注音 ㄇㄨˋ ㄅㄨˋ ㄕˊ ㄉㄧㄥ

繁体 目不識丁

感情 贬义成语

近义词 胸无点墨,不识之无,不学无术,一无所知,不辨菽麦,一窍不通,不识一丁,目不识字,才疏学浅,毫无所知,睁眼瞎,一字不识

反义词 学富五车,识文断字,博览群书,学贯中西,两脚书橱,如椽大笔,凿壁偷光,著作等身,舞文弄墨,着作等身,知识渊博,读万卷书,饱读诗书,大饱眼福,文韬武略

意思解释

丁:表示最简单的字。
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出处: 《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例子: 我试问如果你母亲要把你嫁给一个目不识丁的俗商,或者一个中年官僚,或者一个纨袴子弟,你难产也不反抗?(巴金《家》二十五)

正音: “识”,读作“shí”,不能读作“shì”。

辨析: “目不识丁”和“胸无点墨”;都形容没有文化。但“目不识丁”偏重“一字不识”;“胸无点墨”偏重在“没有一点学识。”

英语: not know a single word

俄语: абсолютно негрáмотный

日语: 目(め)に一丁字(いっていじ)もない。あきめくらである

德语: nicht das einfachste Schriftzeichen kennen(vǒlliger Analphabet sein)

歇后语: 同行十二载,未知木兰是女郎 —— 目不识丁

谜语: 1. 文盲 (谜底:目不识丁)
2. 陌生人 (谜底:目不识丁)
3. 同行十二载,未知木兰是女郎 (谜底:目不识丁)

详细解释

【释义】

连“丁”字都不认识。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语本《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列传》。△“不学无术”、“胸无点墨”

【典源】

#《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列传》

弘靖之入幽州也,蓟人无老幼男女,皆夹道而观焉。河朔军帅冒寒暑,多与士卒同,无张盖安舆之别。弘靖久富贵,又不知风土,入燕之时,肩舆于三军之中,蓟人颇骇之。弘靖以禄山、思明之乱,始自幽州,欲于事初尽革其俗,乃发禄山墓,毁其棺柩,人尤失望。从事有[2]、[3]数辈,复轻肆嗜酒,常夜饮醉归,烛火满街,前后[4],[5]人所不习之事。又雍等诟责吏卒,多以反虏名之,谓军士曰:“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6]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军中以意气自负,深恨之。

注解

[1]从事︰职官名。汉刺史佐吏,通称为州从事,历代因其制,宋废。

[2]韦雍:唐朝人,生卒年不详。曾为太子宾客。张弘靖为幽州节度使时,其为观察判官,摄监察御史。主政其间,与张弘靖多改习俗,引起当地居民不满,愤而起乱,遭叛民捕杀。

[3]张宗厚:唐朝人,生卒年不详。为张弘靖任幽州节度使之从官,与韦雍等俱遭叛民杀害。

[4]呵叱:大声责骂。叱,音chì

[5]蓟:地名。唐玄宗开元十八年置,治所在渔阳,约当今河北省蓟县。

[6]石:音dàn,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

参考

另可参考:《新唐书・卷一二七・张嘉贞列传》

【典故】

“目不识丁”原作“不识一丁”。据《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列传》载,唐代时,张弘靖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掌管幽州地方的军政。当他前往幽州上任时,当地百姓夹道观看,看到他乘著轿子走在军队之中,大家都非常惊讶。因为当地的将军都是与士兵一同日晒雨淋,从不坐轿子的,因此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又因幽州为安禄山之乱的发起地,人民向来强悍尚武,张弘靖想改善当地的民风,便毁坏安禄山的坟墓,此举更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感。他的两个从官韦雍、张宗厚行为嚣张跋扈,常吃喝玩乐直到深夜,喝醉酒还要大队人马护送他们回家,烛火照得整条街通亮。看到不满意的事就乱骂大叫,还对士兵说:“现在天下太平,你们会拉弓射箭有什么用?还不如去认识一个『丁』字来得有用!”因为“丁”字是很容易认识的字,如果连“丁”字都不认识,那就接近文盲了。所以这句话不但夸赞了自己,也取笑了长于武艺的兵士。使得士兵们相当地气愤,对他们深恶痛绝。后来“目不识丁”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

【书证】

  • 01.明・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金吾之堂,口皆乳臭;诰敕之馆,目不识丁。”
  • 02.《警世通言・卷一七・钝秀才一朝交泰》:“他两个祖上也曾出仕,都是富厚之家,目不识丁,也顶个读书的虚名。”
  • 03.《醒世姻缘传》第一回:“若是那等目不识丁的,村气射人的,就是王侯贵戚,他也只是外面怕他,心内却没半分诚敬。”
  • 04.《隋唐演义》第一七回:“惠及是他最小儿子,倚著门荫,少不得做了官。目不识丁,胸无点墨。”
  • 05.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九:“余在都时,永之引见满洲学士春台。春自云:『年三十时,目不识丁,从一禅师静坐三月,颇以为苦。』”
  • 06.《济公传》第一八一回:“我们这座村庄,有七八十户人家,有三四辈人,没有一人认字的,都是目不识丁。”
  • 07.清・郑燮〈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不数年间,变富贵为贫贱。有寄人门下者,有饿莩乞丏(丐)者,或仅守厥家,不失温饱,而目不识丁。”

【用法】

语义比喻不识字。

类别用在“才识浅薄”的表述上。

例句

目不识丁,你写字条给他有什么用?

现代教育如此普及,还有目不识丁的人吗?

他可能目不识丁,连报纸拿反了都不知道。

他是个文盲,目不识丁,你就别为难他了。

由于时局动荡,有些人因为失学而目不识丁

老婆婆目不识丁,但歌仔戏文却可全本地背诵。

这是甲骨文的“丁”字?啊!我果然是目不识丁了。

爷爷说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念过书,目不识丁

我本目不识丁,今天所以会写字,是参加成人补教学来的。

来到这异国都市,面对满街外文,我变成目不识丁的人了。

为政者必须知道,国家越多目不识丁的国民,就越难强盛。

【辨识】

同义“目不识丁”及“胸无点墨”都有知识水准低落的意思。

异义“目不识丁”侧重于一字不识;“胸无点墨”侧重于学养程度低。

例句目不识丁胸无点墨例句✅❌他可能目不识丁,连报纸拿反了都不知道。❌✅哪知他胸无点墨,虽然急得满头大汗,这下联是怎样也对不出来。

造句示例

  • 他沉默寡言目不识丁的母亲和她的大家庭在阿尔及尔的一间小公寓里抚养她的两个儿子,那里既没有厕所,也没有自来水。
  • 威尔艾伦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工人的儿子。
  • 威尔艾伦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工人的儿子。
  • 旧中国很多人目不识丁。
  • “我直到十一岁都目不识丁,”她告诉我。
  • 有一次,玛丽遇到了一位粗鲁,目不识丁的。
  • 那个孩子目不识丁。
  • 他们当中除了那个目不识丁的执事,没有一个乡绅。
  • 很多午餐快递员目不识丁,但这项技术的设计另有其人。
  • 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习能力的人。
  • 他觉得,任何目不识丁的羽毛团儿,都能在树上弄出些噪音来。
  • 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丁。
  • 1000年以前的世界很是悲惨:肮脏,战乱,大多数人目不识丁。
  • 日复一日的孤独、又目不识丁、木讷,整个生活都交给上帝安排去了。
  • 在偏远的乡村也张贴着大幅的宣传画,召唤目不识丁的村民们到投票站去投票。
  • 不,你们很难理解,我从这个目不识丁的,过于忠厚的人那里学到了多少东西。
  • 当我们的祖先把美国全部事业托付给一批目不识丁的农民时,我怀疑他们在想什么。
  • 其它事情他总是交给B&J机床公司核心圈子里的几位经理,这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老板目不识丁。
  • 禅宗典籍中其“目不识丁”的形象可能是有意突出南宗禅“不立文字”的特征和普通劳动者的典型性。
  • 在孟买市外的贫民窟达拉维,目不识丁的母亲阿茹娜坐在面积狭小的一居室里——这是全家10口人的住地。
  • 林洲也指出,一名几乎目不识丁的技工教导4位教育程度良好的人士如何卷烟盒,这封信显示了实践的重要性。
  • 她,是个目不识丁的女人,出生在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区。十二岁时她便早早地结了婚,一年后妊娠,差点死于难产。
  • 在日子七之前我了解,沉思的这技术是如此的简单以致于任何的孩子,否则甚至一个目不识丁的人能学习并且有效地练习它。
  • 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母亲,也许很平凡,也许很杰出,可能目不识丁,可能知识渊博,但每个母亲都是那样无私,那样宽容的爱着他的孩子。
  • 巴巴。万加以她卓越的预言而著名,尽管并不如预言家诺查丹马斯著名,然而,作为一个谦逊的、目不识丁的保加利亚盲人,她成了世界各地的头条新闻。

成语大全为您精准解释成语目不识丁的意思、出处近反义词及用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四字定位查询

※在格子中输入文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