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ǒshī

马革裹尸

成语组合

ABCD式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感情

褒义

年代

古代

热度

一般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注音 ㄇㄚˇ ㄍㄜˊ ㄍㄨㄛˇ ㄕ

繁体 馬革裹屍

感情 褒义成语

近义词 赴汤蹈火,决一死战,肝脑涂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许国,战死沙场,粉身碎骨,以泽量尸,血战到底

反义词 临阵脱逃

意思解释

革:皮;皮革;裹:包。
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例子: 作为军人,应以马革裹尸为荣。正音:“革”,读作“gé”,不能读作“gě”。辨形:“裹”,不能写作“里”。故事: 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病死在军中。马革裹尸的详细解释折叠展开【释义】即“马革裹尸”。见“马革裹尸”条。【典故】此处所列为“马革裹尸”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马革裹尸”原作“马革裹尸”。“尸”,同“尸”。这是和马援有关的

正音: “革”,读作“gé”,不能读作“gě”。

辨形: “裹”,不能写作“里”。

英语: die on the battlefield

俄语: сложить голову на поле брани

日语: 軍馬の皮(かわ)で死体をくるむ。戦場(せんじょう)の露(つゆ)と消(き)える

详细解释

【释义】

即“马革裹尸”。见“马革裹尸”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马革裹尸”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马革裹尸”原作“马革裹尸”。“尸”,同“尸”。这是和马援有关的一句成语。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字文渊,东汉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人。初依隗嚣,后归光武,拜伏波将军,平交趾,世称“马伏波”。马援在王莽统治的时候,曾经做过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他负责押解一批犯人,途中他因为同情这些犯人,就擅自释放了他们,自己也丢了官,逃到北地郡。马援在那边以农牧为生,因为经营得法,几年之后变得相当富裕。但他不愿成为一个守财奴,就把财产送给亲人朋友。后来马投靠光武帝,建立了许多的战功,拜伏波将军,封为新息侯。公元四四年,马援已经五十八岁了,有人劝他应该退休,好好在家安享天年,不要再奔波沙场。但是马援拒绝了,并且很豪迈地说:“现在北方还有匈奴、乌桓为患,我正要去肃清他们。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死在沙场上,用马革裹著尸体送回来埋葬,怎么可以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手中呢?”平定了匈奴、乌桓之后,马援又前往贵州作战。当地气候炎热,环境恶劣,许多士兵都得了传染病死去,这位老将军也身染重疾。但他仍坚持守在前线,不肯离开,最后终于实现了他战死疆场、马革裹尸的壮志。后来“马革裹尸”被用来比喻英勇作战,效命沙场。

【书证】

  • 01.《东观汉记・卷一二・马援列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源)
  • 02.《隋唐演义》第三七回:“若说疾病,大丈夫死当马革裹尸,怎宛转床席,在儿女子手中?”

造句示例

  •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 也不仅仅是金戈铁马,马革裹尸滴中。
  • 对一肚子怀疑的英国公众想知道本国士兵究竟是为何而马革裹尸。
  • 没有”马革裹尸还“(1941)这种列表就不会完整,史学家把这部电影列为不符合史实的典型。
  • 正如作者所写的,这种曲解还出现在了有关库斯特的影视当中,从拉乌尔?沃尔什拍摄的《马革裹尸还》(1941)中高尚的英雄,到亚瑟?佩恩所摄的《小大人》(1970)中癫狂的疯子。

字义分解

成语大全为您精准解释成语马革裹尸的意思、出处近反义词及用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成语接龙

接龙中断:无「馗」开头的成语

四字定位查询

※在格子中输入文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