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í

路无拾遗

成语组合

ABCD式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感情

中性

年代

古代

热度

一般

拼音 lù wú shí yí

注音 ㄌㄨˋ ㄨˊ ㄕˊ ㄧˊ

繁体 路無拾遺

感情 中性成语

近义词 路不拾遗

意思解释

见“路不拾遗”。

出处: 《孔子家语・相鲁》:“孔子初仕为中都宰,中都鲁邑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如礼年五十异食也强弱异任、任谓力作之事各从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用法: 作宾语、定语;形容社会风气好。

英语: No one picks up and pockets anything lost on the road.

详细解释

【释义】

即“路不拾遗”。见“路不拾遗”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路不拾遗”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路不拾遗”原作“道不拾遗”。商鞅原本是卫国的贵族,喜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后公叔痤死,魏王不用,于是逃亡至秦国,得到秦孝公赏识,用为秦国宰相。商鞅治理秦国,实行变法,施行法令极其澈底,一切公正无私。惩治犯罪之人,不避强权贵族;奖赏有功者,也不会偏袒亲信。即使是太子犯法,也处罚其老师,施以黥劓之刑。新法施行一年后,路上有别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不会把它捡起来据为己有,人民对于不应得的东西,也不会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军政方面,国家军备也显得十分强大,诸侯各国因此都很畏惧秦国。后来“路不拾遗”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于形容社会风气良好。“路不拾遗”的实际例子,分别在《韩非子・内储说下》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记载:孔子在鲁国的时候,把鲁国治理得很好。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当了五年宰相,也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二者都让国家出现了“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

【书证】

  • 01.《孔子家语・卷一・相鲁》:“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 02.明・徐元《八义记》第一五出:“今夕拜告神祗,愿满朝文武,各依官职,谗言不入,军民路无拾遗。”

成语大全为您精准解释成语路无拾遗的意思、出处近反义词及用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成语接龙

接龙中断:无「恙」开头的成语

四字定位查询

※在格子中输入文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