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ānzhēnmiàn

庐山真面目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感情

中性

年代

古代

热度

常用

拼音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注音 ㄌㄨˊ ㄕㄢ ㄓㄣ ㄇㄧㄢˋ ㄇㄨˋ

繁体 廬山真面目

感情 中性成语

近义词 真相大白,庐山真面,本来面目,庐山面目

反义词 改头换面

意思解释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
指庐山的真实面目。用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出处: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定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

例子: 善作诗今只一家,方见庐山真面目也。(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七回)

正音: “庐”,读作“lú”,不能读作“hù”。

辨形: “庐”,不能写作“沪”。

英语: one's true character

俄语: настоящий облик

详细解释

【释义】

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语出宋・苏轼〈题西林壁〉诗。

【典源】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据《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二三》引)

横看成[1]侧成[2],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3]真面目,只[4]身在此山中

注解

[1]岭:相连的山。

[2]峰:高而尖的山头。

[3]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临水,西临陆地,万壑千岩,烟云弥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渊等名胜,西北有牯岭,为避暑胜地。相传周武王时,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此山,后登仙而去,徒留空庐而得名;一说以庐江得名。

[4]缘:因为。

【典故】

庐山三面临水,烟云弥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人在山中,难以窥得全面真貌。因此,宋代文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诗,即是描写庐山的奇景。前两句写出了庐山群峰的千变万化,横看是连绵不绝的山岭,侧看又是陡然峭立的奇峰。随著观看山岭位置高、低、远、近的不同,看到的景色也随之而异。后两句则描述在庐山中,根本无法看清整个庐山的全貌。道出了人身在事物中,往往无法看清它的真相,暗喻“当局者迷”的意涵。后来“庐山真面目”就被用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如《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诗兮只一家,真属夫子自道;待野拙细细解出,方见庐山真面目也!”

【书证】

  • 01.宋・苏轼〈题西林壁〉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源)
  • 02.《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诗兮只一家,真属夫子自道;待野拙细细解出,方见庐山真面目也!”
  • 03.清・王韬《淞隐漫录・卷五・白素秋》:“女嫣然不语,即起揽镜自照,笑曰:『今日庐山真面目为君识破矣!』”

【用法】

语义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

类别用在“真相原貌”的表述上。

例句

如今我才看清他阴险奸诈的庐山真面目

这座雕像几经破坏,已经难见其庐山真面目了。

对于这洞窟神秘的诡异传说,人人都想一窥庐山真面目

尽管老王百般掩饰,但他奸诈的庐山真面目依然被识破了。

久闻阿里山的日出云海,今日一见庐山真面目,果然名不虚传。

造句示例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于是,我便急者想一睹庐山真面目。
  • 基因塑造出我们的庐山真面目。
  • 这样的人很难看清自己的庐山真面目。
  • 他或她不承认基督来到的庐山真面目。
  • 反物质的庐山真面目就要显现出来了。
  • 莉莉:哈,我真想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
  • 教皇制度的庐山真面目,于此可见一斑。
  • 当所有的烟雾散去时,你会看到庐山真面目的。
  • 用力学的理论分析它,才会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
  • 两战两胜不丢球,但始终有人坚持认为荷兰还没露出庐山真面目。
  • 最终,我们将第一次从量子理论中揭开时空的庐山真面目。
  • 正如古人所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那个国家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可是当它进攻比它小的邻国时,就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 Android现在开始加载你的模拟器,几个命令提示符窗口会打开,然后你可以一览Android模拟器的“庐山真面目”。

成语大全为您精准解释成语庐山真面目的意思、出处近反义词及用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四字定位查询

※在格子中输入文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