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ǎnsān

举一反三

成语组合

ABCD式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感情

褒义

年代

古代

热度

常用

拼音 jǔ yī fǎn sān

注音 ㄐㄩˇ ㄧ ㄈㄢˇ ㄙㄢ

繁体 舉一反三

感情 褒义成语

近义词 抛砖引玉,贯通融会,问牛知马,融会贯通,一隅三反,以微知著,触类旁通,一举三反,闻一知十,融汇贯通,推而广之,一通百通

反义词 囫囵吞枣,食古不化,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意思解释

反:类推。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 春秋・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例子: 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

辨形: “反”,不能写作“返”。

辨析: “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都比喻只要了解某一方面的事物;就能类推懂得同类的其他事物;有时可连用。但“举一反三”偏重在“反三”;指从懂得一点;类推而知其他;这里的其他不限于同类;“触类旁通”偏重在“旁通”;指能对同类事物融会贯通。

英语: From one sample you may judge of the whole.

俄语: судить по аналогии

日语: 一(いつ)をもって他を察(さっ)する

德语: vom Einzelnen aufs Allgemeine schlieβen

法语: de la connaissance d'une chose en inférer d'autres

拉丁语: Ex uno disce omnes.

谜语: 1.(谜底:举一反三)
2. 带头 (谜底:举一反三)
3. 翻两番 (谜底:举一反三)

详细解释

【释义】

反,推论。“举一反三”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同类的事情。语本《论语・述而》。后用“举一反三”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典源】

《论语・述而》

子曰:“[1],[2],举一[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解

[1]不愤不启: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无法获得时,不去开导他。愤,心中想了解却有困难。启,开导、教导。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不悱不发: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悱,音fěi,心里有意见想表露却说不出来的样子。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隅:音,角、角落。

[4]不复也:不再告诉他。复,再、又。

【典故】

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曾说过他教导学生的方法,十分重视求知动机和启发,他要学生主动地去思辨事理,而不只是被动地依循或死记。他说:“我教导学生时,他如果不对道理先去思考,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时,我是不会去开导他。如果他不是已经经过思虑,只因困在某个关键处,想说却说不出来时,我是不会去启发他。如果我举一个四方形的东西为例子,我已经提示他一个角,而他却还不能推想到其他三个角,我就不再教导他了。”在这段话中,孔子强调了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重要。缺少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人,他只能一味接受别人的说法,却无法去自我推论,所得到的知识也就不够扎实了。所以一位好老师,他会注重启发式的教育,让学生不但能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养成触类旁通的推论能力。《论语》原文中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后来就演变成“举一反三”这句成语,就是用来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

【书证】

  • 01.《北堂书钞・卷九八・读书》引《蔡邕别传》:“邕与李则游学鄙士,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通敏兼人,举一反三。”
  • 02.宋・朱熹〈答胡伯文书〉:“则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所以重得罪于圣人矣。”
  • 0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一・子部・法家类・疑狱集》:“虽人情万变,事势靡恒,不可限以成法,而推寻故迹,举一反三,师其意而通之,于治狱亦不无裨益也。”

【用法】

语义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褒义。

类别用在“领会贯通”的表述上。

例句

凡事能举一反三,正是他学习快速的原因。

真正聪敏的人,往往能告往知来,举一反三

读书要求灵活运用,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对学过的知识,经常举一反三,就能悟出新知识。

小明反应相当敏捷,只要老师教过的,他都能举一反三

熟读这本方法论,从此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推求众理。

历史虽然漫长,但兴亡之理如出一辙,举一反三,虽百代可知。

研究问题,需要广搜资料,深入分析,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把二连加四次就是二乘以四,举一反三,把五连加四次就是五乘以四。

老师说如果懂得这些知识后,就可以举一反三地知道其他类似的知识。

这世界上有的人举一反三,一教就会,但也有无论怎么教仍是顽石难以点头的人。

你如能把这诀窍弄懂,日后无论学哪一门派的功夫﹐一定都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想要了解本地行情,倒也不必货比三家,只要挑一家来问价钱,举一反三,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原来这些招式,和他原来所学的拳法相近,更何况今遇明师指点,他更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步惊人。

【辨识】

同义“举一反三”及“闻一知十”都有学习能力很强的意思。

异义“举一反三”侧重于天资聪慧灵敏;“闻一知十”侧重于推理反应敏捷。

例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例句✅❌真正聪敏的人,往往能告往知来,举一反三。❌✅他向来闻一知十,任何问题只要老师稍作提示,立即知道如何解答。

造句示例

  • 老师要善于举一反三。
  • 我的例子只是帮你打开脑洞,请自行举一反三。
  • 理论有深度,看问题才能举一反三,做决策才能游刃有余。
  • 她能把我们学的词汇举一反三,这使学中文变得更容易了。
  • 我有个逻辑思维的头脑,举一反三的速度比班里其他人更快。
  • 分析部首部件、字词本意以及上下文,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 举一反三检查其他测量系统的MSA,检查结果无类似问题。
  • 而且学习任何事都是与其他事情相联系的,很容易做到举一反三。
  • 丰富多样的互动性教学,帮助您复习和巩固基础知识,并举一反三。
  • 强化、巩固弱项,有些好的解法要做到举一反三,用它解决一类题。
  • 举一反三:更好地理解互联网的利弊对于我们形成对互联网的正确态度非常重要。
  • 本文以4G63发动机为例,就发动机抖动的成因,进行探究,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 同时举一反三,也是一个年轻教师尝试案例教学法教学,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 我们才能信心十足地举一反三,进退自如地采用各种方法处理好具体问题,做好我们应该做好的事情。
  • 这种举一反三的结果就是科技。从功能性方面来看,科技正是把人类与其他物种尽可能区别开来的要件。
  • 同时,还解决了两体问题。突破了传统上的对双质点力学体系的一般处理方法,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 忽视了语法的作用,片面强调机械模仿和记忆,结果造成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 惟愿论文的写作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为企业与此类选秀节目的整合营销提供一种观察视角和思考方式。
  • 举一反三能够节省我们很多多余的过程,需要我们有一个善观善思的大脑,需要我们将知识在相似的情况下牵移对照。
  • 上个月他在这个论坛花了很多时间来教大家,所以现在论坛中有更多人可以举一反三,所以我们应该让他轻松一下了.
  • 如果你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相信会通过以上的分析,举一反三地知道如何根据市场定位制定你的酒水牌、餐牌了。
  • 随着时间推移,人类对大自然及其演进过程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并逐渐开始举一反三,效仿充满着无穷创造力的大自然。
  • 结果学生对药物的认识不拘泥于事实的表象,分析问题不再片面,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综合考虑,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 希望能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给从事通信大楼动力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维护等人员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启示。
  • 本文作者通过总结历年来的工作经验,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举一反三对断路器可能出现的故障和故障原因,判断方法和解决措施进行了详细说明。
  • 借助会话含义理论与会话的合作原则,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英语听力测试中的含蓄题进行分析,以期能对英语听力教学和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字义分解

成语大全为您精准解释成语举一反三的意思、出处近反义词及用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成语接龙

接龙中断:无「酉」开头的成语

四字定位查询

※在格子中输入文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