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àngxiè

沆瀣一气

成语组合

ABCD式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感情

贬义

年代

古代

热度

常用

拼音 hàng xiè yī qì

注音 ㄏㄤˋ ㄒㄧㄝˋ ㄧ ㄑㄧˋ

繁体 沆瀣一氣

感情 贬义成语

近义词 狼狈为奸,同流合污,通同一气,串通一气,臭味相投,朋比为奸,猫鼠同眠,狐群狗党,浑然一体,狐朋狗党,浑然不觉,蛇鼠一窝

反义词 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精诚团结,格格不入,自命清高,择善而从

意思解释

沆瀣:夜间的水气。
这里指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开玩笑;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指“沆”、“瀣”两人连成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出处: 宋・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例子: 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四回)

正音: “沆”,读作“hàng”,不能读作“kēng”、“kàng”。

辨形: “沆”,不能写作“沉”;“气”,不能写作“起”。

英语: collaborate in evildoing

详细解释

【释义】

沆瀣,夜间的水气。“沆瀣一气”比喻彼此志同道合,意气相投。语出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后亦用“沆瀣一气”比喻彼此臭味相投。△“臭味相投”

【典源】

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

杜审权,大中十二年知举,放卢处权。有戏之曰:“座主审权门生处权,可谓权不失权。”又[1],[2]放[3],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注解

[1]干符二年:即唐僖宗干符二年,公元875年。

[2]崔沆:?∼公元881,唐博州人,字内融。崔铉子。累迁中书舍人。僖宗时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改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黄巢军陷京师,匿张直方弟,被杀。沆,音hàng

[3]崔瀣:唐朝人,生卒年不详。瀣,音xiè

【典故】

唐僖宗干符二年时,派崔沆去当主考官。放榜后,有个叫崔瀣的考生被录取了。当时,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巧合的是,崔沆和崔瀣,不但同姓,而且两个人的单名“沆”、“瀣”两个字连起来,正好是指夜间的露气的意思。于是当时人就议论说:“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说:这位主考官和他的门生的名字真是巧合,就像是夜间由水气凝集而成的露气呀!后来“沆瀣一气”用来比喻彼此志同道合,意气相投,本是正面义;也转用以比喻彼此臭味相投,变成负面义。

【书证】

  • 01.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干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源)
  • 02.《清史稿・卷一二二・食货志三》:“运军运弁沆瀣一气,州县惟恐误兑,势不得不浮收勒折以供其求。”
  • 03.清・王韬《淞隐漫录・卷一二・月仙小传》:“(庄奇鹏)流离之中,惟以杜子美、李义山两集相随,故发为歌吟,抑塞磊落,感慨苍凉,与草堂翁沆瀣一气。”

【用法】

语义比喻彼此志同道合,意气相投。褒义。

类别用在“心灵契合”的表述上。

例句

你是英雄,他是好汉,沆瀣一气 ,令人佩服。

他们两人相见恨晚,惺惺相惜,自是沆瀣一气

语义比喻彼此臭味相投。贬义。

类别用在“勾结作恶”的表述上。

例句

他们互相勾结,沆瀣一气,正是一丘之貉。

他们两人狼狈为奸,沆瀣一气,镇上的人总是避而远之。

父子两人是先后任的县官,却沆瀣一气地搜刮民财,贪赃枉法。

这件弊案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这两人沆瀣一气,暗中勾结,挪用了公款。

这三个沆瀣一气的贪官,不知污了多少民脂民膏,人们一提起他们来就咬牙切齿。

造句示例

  • 英国的天气和巴士可谓“沆瀣一气”。
  • 那些人沆瀣一气做坏事。
  • 所以更大的灾难性损失他们也是沆瀣一气的。
  • 请让我把这解释清楚:我不是说米特罗纳是个被牛肉大亨买通而与其沆瀣一气的科学家。
  • 相反,有极大影响力的官僚们与“族”议员沆瀣一气,为那些道路营造商、建筑商、农场主以及其他利益集团提供保护。

成语大全为您精准解释成语沆瀣一气的意思、出处近反义词及用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成语接龙

接龙中断:无「鹃」开头的成语

四字定位查询

※在格子中输入文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