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āngzhāng

纲举目张

成语组合

ABCD式

成语结构

连动式

感情

中性

年代

古代

热度

常用

拼音 gāng jǔ mù zhāng

注音 ㄍㄤ ㄐㄩˇ ㄇㄨˋ ㄓㄤ

繁体 綱舉目張

感情 中性成语

近义词 提纲挈领,以一持万,提要钩玄

反义词 轻重倒置

意思解释

纲;鱼网上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就可以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条理分明。

出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汉・郑玄《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补语、分句;比喻条理清楚。

例子: 有句古语,“纲举目张”。拿起纲,目才能张,纲就是主题。(毛泽东《善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

辨形: “纲”,不能写作“钢”、“刚”。

英语: Once the key linkis grasped; everything else falls into place.

日语: 網(あみ)の網を持ち上げさえすれば網の目はおのずから開(あ)いてくる

法语: disposer avec clarté et logique(arranger avec ordre et méthode)

歇后语: 船头上撒网 —— 纲举目张

谜语: 撒网 (谜底:纲举目张)

详细解释

【释义】

纲,网的大绳。目,网的孔眼。“纲举目张”比喻能执其要领,则细节自能顺理而成。#语本《吕氏春秋・离俗览・用民》。后亦用“纲举目张”比喻条理分明。

【典源】

#《吕氏春秋・离俗览・用民》[1]

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今无存者矣,皆不能用其民也。民之不用,赏罚不充也。汤、武因夏、商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管、商亦因齐、秦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民之用也有故,得其故,民无所不用。用民有[2]有[3],壹引其纪,万[4]皆起;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为民纪纲者,何也?欲也,恶也。何欲?何恶?欲荣利,恶辱害。辱害所以为罚,充也;荣利所以为赏,实也。赏罚皆有充实,则民无不用矣。

注解

[1]典故或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汉・郑玄〈诗谱序〉。

[2]纪:丝的头绪、条理。

[3]纲:维系网的粗绳。

[4]目:网的孔眼。

参考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叶遍摇矣。临渊而摇木,鸟惊而高,鱼恐而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一一摄万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而鱼已囊矣。故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

■汉・郑玄〈诗谱序〉(据《诗经・卷首》引)

欲知源流清浊之所处,则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傍行而观之。此诗之大纲也。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于力则鲜,于思则寡,其诸君子亦有乐于是与!

【典故】

纲,是网上的大绳。目,则是网的孔眼。只要提起网上的纲绳,这样无数的网眼都会张开来,因此用来比喻如果能够抓住事情的关键,各个环节都能轻易带动。《吕氏春秋・离俗览・用民》中,说明刑罚不如德化礼教,唯有善用后者,才是真正抓住治理人民的要领,也才能“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就是“纲举目张”的意思。后来“纲举目张”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能执其要领,则细节自能顺理而成,后亦用以比喻条理分明。

【书证】

  • 01.宋・张洪《朱子读书法・卷四・虚心涵泳》:“乍看极是繁碎,久之纯熟贯通,则纲举目张,有自然省力处。”
  • 02.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一二・谈艺二・同父论曹瞒之非》:“纲举目张,蜀中已成磐石之势,安得谓蜀人慑操之威,必不拒守?”
  • 03.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一・里甲》:“其间大小相维,轻重相制,纲举目张,周详细密,无以加矣。”

【用法】

语义比喻能执其要领,则细节自能顺理而成。

类别用在“掌握要点”的表述上。

例句

做事要能把握重点,才能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先抓住问题的重点,就能纲举目张,其他细节自可迎刃而解。

语义比喻条理分明。

类别用在“整齐清楚”的表述上。

例句

这篇论文的内容架构完整,纲举目张,一览无遗。

这家公司的规画纲举目张,条理清楚,可以放心和他们合作。

运动会相关工作千头万绪,但只要有经验的老陈参与筹备工作,必可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造句示例

  • 在国家风景名胜区制度的争论中,基本理念是纲,纲举目张。
  • 在辨病的前提下进一步辨证,则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意义。

成语大全为您精准解释成语纲举目张的意思、出处近反义词及用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成语接龙

接龙中断:无「酉」开头的成语

四字定位查询

※在格子中输入文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