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njiānkǒu

三缄口

热度

生僻

拼音 sān jiān kǒu

注音 ㄙㄢ ㄐㄧㄢ ㄎㄡˇ

繁体 三緘口

意思解释

《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
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 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
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 春秋时,孔子与弟子数人,乘马车来到洛邑太祖后稷庙里参观。庙堂右阶前,有一尊金人塑象,嘴上贴了三道封条,背上还铭刻着一段教育人勿多言,勿多事的话。多言多事,则多败患。后因用为谨慎言语的典故。 唐.白敏

详细解释

【释义】

即“三缄其口”。见“三缄其口”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三缄其口”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根据西汉刘向所写的《说苑》中记载,孔子曾经前往周朝首都,参观周王的祖庙。在祖庙右边的台阶前,立了一个铜像,他的嘴被重重封住,背上刻了一段文字:“这是古时候说话最谨慎的人。要谨慎啊!谨慎啊!不要多话,话一多,失误也必定多起来。”孔子就反身告诫弟子说:“这个铜像就是在告诫人们,平日谨言慎行,不要多话,就不会招来无妄的口舌之灾。”另外在《孔子家语》和《太公金匮》也记录了这件事。后来“三缄其口”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说话谨慎或不说话。

【书证】

  • 01.唐・权德舆〈诫言〉诗:“言之或未行,前哲所不取。方寸虽浩然,因之三缄口。”

字义分解

成语大全为您精准解释成语三缄口的意思、出处近反义词及用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四字定位查询

※在格子中输入文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