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
拼音 fú guāng lüè yǐng
注音 ㄈㄨˊ ㄍㄨㄤ ㄌˋ ㄧㄥˇ
感情 贬义成语
近义词 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轻描淡写,一知半解,掠影浮光,走马看花,事过境迁,点到为止,光影交错
反义词 洞察秋毫,一丝不苟,刻骨铭心,追根究底,一语道破,语重心长,明察秋毫,记忆犹新,一语破的,铭心刻骨,追本溯源
意思解释
浮光:水面上的反光。
掠影:一闪而过的影子。
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
出处: 唐・禇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状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 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正音: “掠”,读作“lüè”,不能读作“luě”。
辨形: “浮”,不能写作“拂”。
辨析: “浮光掠影”和“走马观花”;都有“观察事物不深入细致;印象不深”的意思。不同在于:①“浮光掠影”偏重于“印象不深”;可用于人或事物;“走马观花”偏重在“观察粗略”;只用于人。②同样用于看书学习;“浮光掠影”强调马虎、不深入;“走马观花”强调看得匆忙、速度快。
英语: a dim impression which vanishes easily
俄语: повéрхностное впечатлéние
法语: fugitif comme un éclat ou comme une ombre
谜语: 水中捞月 (谜底:浮光掠影)
详细解释
【释义】
“浮光掠影”之“掠”,典源作“略”,“略”通“掠”,为轻拂、轻拭而过的意思。“浮光掠影”指“表面反射的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用来比喻见识粗浅,不够仔细深入。※语或出清・冯班《钝吟杂录》卷五。后亦用“浮光掠影”比喻文章言论的内容肤浅空泛。有时也用来形容印象不深刻。△“走马看花”、“浮光漾影”
【典源】
※清・冯班《钝吟杂录》卷五
沧浪云:“不落言筌,不涉理路。”按:此二言似是而非,惑人为最。夫迷悟相觉,则假言以为筌;邪正相背,斯循理而得路。迷者既觉,则向来之言还归无言;邪者既返,则向来之路未尝涉路,是以经教纷纭,实无一法可说也。此在教家已自如此,若教外别传则绝尘而奔,诚非凡情浅见所测,吾不敢言也。至于诗者,言也,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咏歌之,但其言微,不与常言同耳,安得有不落言筌者乎?诗者,讽刺之言也,凭理而发,怨诽者不乱,好色者不淫,故曰:“思无邪!”但其理元或在文外,与寻常文笔言理者不同,安得不涉理路乎?[1]论诗,止是[2],如有所见,其实脚跟未曾点地,故云:“盛唐之诗如空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种种比喻,殊不如[4]云“[5]”一语妙绝。
注解
[1]沧浪:严羽,字仪卿,一字丹丘,自号沧浪逋客。南宋邵武人,生卒年不详。为文学批评家,论诗以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为上,且以禅说诗,清人王渔洋本其说而立神韵一派。著有《沧浪诗集》、《沧浪诗话》等。
[2]浮光略影:浮光,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略影,即掠影,指一闪而过的影子。
[3]“空中之色”诸句:严羽《沧浪诗话・诗辩》的原文作“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4]刘梦得:刘禹锡(公元772—846),字梦得,唐彭城人。贞元九年进士,后为监察御史。因与柳宗元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晚年时,曾为太子宾客,故亦称为刘宾客。刘氏擅长诗文,当时与白居易为好友,诗名相若。
[5]兴在象外:感兴存在于表象之外。兴,音xìng。诗六义之一,先言他物以引领所咏之事的诗歌作法。
【典故】
“浮光掠影”,指“物体表面反射的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都是指虚幻而难以深入观察的事物。这个成语可能出自于清代冯班《钝吟杂录》卷五这篇文章的“浮光略影”。冯氏纠缪的对象是宋代严羽所写的《沧浪诗话》。严氏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有一段话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严氏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诗的写作,不是用来卖弄学问,谈道说理的;所以诗的最高境界最好不涉及理的谈论,也不要只是卖弄语言文字。冯班认为严氏用“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来描述诗的写作是大有问题的。诗是用来“言志”,也就是用来“说出意念”的,只是为了把感情充分发抒,所以演变成咏歌,这虽然和正常言语不同,但也是“言”呀!怎能说“不落言筌”呢?诗也可以拿来表述讽刺的情感,这也就是论理呀!怎么可以说是“不涉理路”呢?因此他认为严羽的见解就像严氏自己形容盛唐诗所用的一些比喻:“空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一样,都是“浮光略影”,看起来似有见地,其实就像一个人的脚跟没踏在地面上一样,是相当地空泛,不可信的。后来“浮光掠影”这个成语可能就从这里的“浮光略影”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见识粗浅,不够仔细深入,也用来特指文章言论的内容肤浅空泛;有时也用来形容印象不深刻。
【书证】
- 01.清・蓝鼎元〈方舆小序〉:“代之言者,率又浮光掠影,语焉不详。求其谈之历历,如聚米画沙,可按而行,渺未之见也。”
- 0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九五・集部・诗文评类一・沧浪诗话》:“又四灵之派方盛,世皆以晚唐相高,故为此一家之言,以救一时之弊。后人辗转承流,渐至于浮光掠影,初非羽之所及知誉者太过,毁者亦太过也。”
- 03.《清朝四书文・廖腾奎・子谓子夏曰》:“思辞坚切,一洗浮光掠影之谈。其篇法气韵,亦深有得于古文者。”
- 04.《镜花缘》第一八回:“总之,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用法】
㈠
语义比喻见识粗浅,不够仔细深入。
类别用在“敷衍随便”的表述上。
例句
①这本书要精读,不能以浮光掠影为足。
②《老残游记》写得很深入,绝非浮光掠影地看看就能完全领会。
㈡
语义比喻文章或言论的内容肤浅空泛。
类别用在“文章肤浅”、“言谈空泛”的表述上。
例句
①这种浮光掠影的言论,难以令人信服。
②议论必须确有根据,若只是浮光掠影,人云亦云,有何价值?
③这篇论文表达的思想只是浮光掠影,所见欠缺深度,结语当然不著边际。
㈢
语义形容印象不深刻。
类别用在“印象不深”的表述上。
例句
①浮光掠影忆往事,不堪回首话当年。
②人生如梦,梦中所见只是浮光掠影罢了。
③浮光掠影地游览,怎能深入了解各个地方的风俗民情?
④我当年住在北平的时间很短,如今只有些浮光掠影的印象。
⑤那些地方我虽去过,但脑海中的浮光掠影,现在已模糊不清。
造句示例
- 浮光掠影的魅力,很快就会消失。
- 多数人不见太阳,至少,只是浮光掠影。
- 但是浮光掠影是最省钱的。我避重就轻地说。
- 爱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径,若你不爱,生命不过浮光掠影。
- 在应该仔细观察之刻,浮光掠影而过就会导致我们误判形势。
- 你只需看见,它被美所包围,隐藏在你生命中的浮光掠影之中。
- 那圣洁的孩子在索然无味的云层和倏忽变幻的浮光掠影中嬉戏微笑。
- 青春浮光掠影般走过我的年华,倒影在时间的旅途上,变成了一些文字。
- 让心爱的他若有若无自然而然的在亲爱的妈妈眼里浮光掠影而过,留下片刻印象。
- 汤老师很迁就我们的课表,她愿意放慢进度,这样我们就能学得更好,而不是浮光掠影地学过。
- 尽管只是浮光掠影,但却给我很多震动。我深深感觉到,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的确有巨大差异。
- 很久以前,我想知道爱是什么,若你愿意,它就近在咫尺,你只需看见,它为美所包围隐藏在你生命的浮光掠影之中。
- 本文认为:在西方关于中国和危机的话语中,中国仅被用为一种浮光掠影式的投射,而这种投射和真实的中国其实无甚关系。
- 他们发现,人们上网时呈现出“一种浮光掠影般的形式”,总是从一个资源跳到另一个资源,并且很少返回他们之前访问过的资源。
- 而在理论界尽管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将目光聚焦于此,但大部分文章只是作浮光掠影的概述,鲜见对特情剧文本内涵作深入分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