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ēnbēng

分崩离析

成语组合

ABCD式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感情

中性

年代

古代

热度

常用

拼音 fēn bēng lí xī

注音 ㄈㄣ ㄅㄥ ㄌㄧˊ ㄒㄧ

繁体 分崩離析

感情 中性成语

近义词 同室操戈,众叛亲离,四分五裂,各行其是,豆剖瓜分,支离破碎,分化瓦解,离心离德,土崩瓦解,尔虞我诈

反义词 同心同德,不可开交,同甘共苦,众望所归,马首是瞻,同舟共济,坚如磐石,分甘共苦,风雨同舟,同心协力,戮力同心,和衷共济,精诚团结,坚不可摧,相辅相成

意思解释

崩:倒塌崩裂;析:散开;解体。
分裂崩溃;离散解体。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出处: 春秋・孔子《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例子: 战争使全国分崩离析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正音: “分”,读作“fēn”,不能读作“fèn”。

辨形: “析”,不能写作“柝”。

辨析: “分崩离析”和“土崩瓦解”都有“分裂、瓦解”的意思。不同在于:“分崩离析”偏重于“分裂”;强调人心涣散;而“土崩瓦解”偏重在“崩溃”;强调彻底垮台。

英语: fall separately and split differently

俄语: распáд

日语: 四分五裂(しぶんごれつ),支離滅裂(しりめつれつ)

德语: in Verfall und Zersplitterung geraten(auseinanderfallen)

法语: s'effondrer(se désagréger)

谜语: (谜底:分崩离析)

详细解释

【释义】

形容国家或集团的分裂瓦解。语出《论语・季氏》。△“土崩瓦解”、“祸起萧墙”

【典源】

《论语・季氏》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1]也,[2]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3]而不能守也,而谋动[4]于邦内。吾恐[5]之忧,不在[6],而在[7]之内也。”

注解

[1]由与求:由,仲由(公元前542—前480),春秋鲁国卞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事亲孝。仕卫,死于孔悝之难。富政治长才,在孔门四科中,列于政事科。求,冉求(公元前522∼?),字子有。春秋时代鲁国人。为孔子弟子。性谦退,有才艺,擅长政事。鲁哀公三年时成为季氏的家臣,在孔门弟子中名列政事科。亦称为“冉有”。

[2]相:辅佐。

[3]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4]干戈:比喻兵事、战乱。

[5]季孙:春秋时鲁国大夫世家,与孟孙、叔孙并称“三桓”,掌握鲁国实权。

[6]颛臾:鲁国境内一附庸国,故城在今山东省蒙阴县西北。颛,音zhuān

[7]萧墙:萧,肃敬。墙,指屏风。古代君臣相见的礼节,到屏风之处而更加肃敬。故以萧墙比喻内部或至近之地。

【典故】

孔子是春秋的贤人,于鲁国从政时,鲁国大治。后因政治理念与国君不合,周游列国十三年,却未受到其他国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鲁国,致力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孔子秉持“有教无类”的精神,开平民教育的先河,门下有弟子三千人。孔门后学记录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以及弟子间的问答之语,而成《论语》一书,其中可见孔子思想的脉络,以及他的治学方式。在〈季氏〉篇中记载,由于季氏要攻打颛臾,所以辅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来请教孔子的意见。孔子回答:“一个国家如果财富平均,人民就不虞匮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乐业;国家之内没有祸乱,就不会倾覆。如果他国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们,使他们来归。他们来归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如今你们两人辅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国的人民,邦国分裂瓦解,无法保全,反而要在国内动兵征伐。我怕季氏的忧患,不是远在颛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后来“分崩离析”这句成语从原文中摘出,就用来形容国家或集团的分裂瓦解。

【书证】

  • 01.《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源)
  • 02.《后汉书・卷一六・邓寇列传・邓禹》:“四方分崩离析,形埶可见。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
  • 03.《魏书・卷一○五之三・天象志三》:“仍见者,事荐也,后代其踵而行之,以至于分崩离析乎?”
  • 04.唐・崔祐甫〈上宰相牋〉:“孔明以分崩离析之时,事要荒割据之主,尚能恢弘王度,克广德心,鱼鳖咸若,引为己任。”
  • 05.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卷一八・保业》:“臣窃观自周室东迁以来,王政不行,诸侯逐进,分崩离析,不可胜纪。”
  • 06.明・李清《三垣笔记・卷下・补遗》:“乃今江北四镇,岌岌乎分崩离析。”
  • 07.《痛史》第一七回:“此时正是国家分崩离析之际,岂可听其闲居!”

【用法】

语义形容国家或集团的分裂瓦解。

类别用在“消散瓦解”的表述上。

例句

人民用民主力量让专权体制分崩离析

在内战中,他们饱尝国家分崩离析、骨肉相隔异地的痛苦。

良好的制度可使公司经营健全,不会因为董事会改组就分崩离析

老董事长一死,子孙就陷入财产争夺战,原来辛苦建立的企业王国顿时分崩离析

【辨识】

形音析,音|。分开、离散。不可写作“折”。

造句示例

  • 任何经理都知道如果他的注意力分散了他的公司将会开始分崩离析。
  • 很多人预言该党将分崩离析。
  • 但整个家庭很快开始分崩离析。
  • 然后,事情开始分崩离析。
  • 如果没有,星系及星系群应该会分崩离析。
  • 一艘开始分崩离析的船是不可能找到买主的。
  • 当然,这一联盟随时可能分崩离析。
  • 影片中途出人意料的谋杀案令两条主线分崩离析。
  • 巴勒斯坦人看起来分崩离析,群龙无首。
  • 你有大把时间来将这些角色搞得分崩离析。
  • 这让我联想起了正在分崩离析的危机委员会。
  • 但即使在残骸分崩离析之后,它仍然充当着礁石的角色。
  • 它必须重组并存活,否则将会失败并分崩离析。
  • 欧洲危机正在上演,对单一货币的担忧会使欧盟分崩离析。
  • 唯一不确定的是要多久完整的冰层才会分崩离析。
  • 而达拉斯的天空中哥伦比亚号主体已经开始分崩离析。
  • Sara独自一人漫步于芝加哥的湖滨地带,她的世界分崩离析。
  • 港口海岸上的遗迹已经分崩离析,钢铁生锈;没有可以进入的海滩。
  • 得益于这些互联网为基地的公司,禁赌陈规开始分崩离析。
  • 作为一个团队,经过失败应该变得更紧密,而不是分崩离析。
  • 并不缺乏努力的无知经常是导致最终分崩离析的最主要原因。
  • 欧元区离分崩离析尚远,然而,似乎确实有了一些细小的裂缝。
  • 但所有人都知道,一旦喷气发动机和双翼飞机分崩离析,后果将不堪设想。
  • 国家的坚实的橡木栋梁开始分崩离析,整个大厦的屋顶将要坍塌。

成语大全为您精准解释成语分崩离析的意思、出处近反义词及用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成语接龙

接龙中断:无「爵」开头的成语

四字定位查询

※在格子中输入文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