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ǎnchúnxiāng

反唇相稽

成语组合

ABCD式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感情

中性

年代

古代

热度

常用

拼音 fǎn chún xiāng jī

注音 ㄈㄢˇ ㄔㄨㄣˊ ㄒㄧㄤ ㄐㄧ

繁体 反脣相稽

感情 中性成语

近义词 反唇相讥

反义词 哑口无言,唾面自干,无言以对,虚己以听

意思解释

反唇:回嘴;顶嘴;稽:争论;计较。
受到指责不服气;抓住对方话把;反过来责问对方。

出处: 汉・贾谊《治安策》:“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用于争论场合。

例子: 语侵妇,妇反唇相稽。(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吕无病》)

正音: “相”,读作“xiāng”,不能读作“xiàng”。

辨形: “稽”,不能写作“籍”。

辨析: “反唇相稽”和“反唇相讥”有别:“反唇相稽”重在责问分辩;而“反唇相讥”重在讥讽嘲弄。

英语: reply defiantly

详细解释

【释义】

反唇,回嘴、反驳。稽,计较、责难。“反唇相稽”指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对对方加以计较、讥斥。语出汉・贾谊〈治安策〉。

【典源】

汉・贾谊〈治安策〉(据《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引)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1][2],虑有德色;母取[3],立而[4]。抱哺其子,与公[5];妇姑不相[6],则反唇而相[7]。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

注解

[1]耰:音yōu,用来平整田土或击碎土块的农具。通“櫌”。

[2]鉏:音chú,翻土、除草的农具。。

[3]箕帚:音jī zhǒu,扫除尘土的器具。即畚箕与扫帚。

[4]谇语:相告、诘问。谇,音suì

[5]并倨:并排坐在一起。

[6]说:通“悦”,音yuè。喜悦。

[7]稽:计较、责难。

【典故】

“反唇相稽”这个成语是指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对对方加以计较、讥斥。典源出自汉・贾谊〈治安策〉。贾谊智慧过人,文帝对其才能及建议均十分赏识。他曾上疏言政事,陈述治安的策略,世称为〈治安策〉,对汉代政治有很大影响。贾谊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乃在于仁义不施,风俗败坏。汉初还普遍存在秦朝败坏的遗风,他举例说:富人的儿子长大了就分家产自立门户,穷人的儿子长大了就被招赘住到岳家。父亲来借一把锄地的农具,就露出施惠的表情;婆婆来拿个畚箕与扫帚,就在一旁说些斥责的话。媳妇和公公并坐,一点长幼尊卑的次序也没有;受到婆婆的指责,就马上回嘴还击。这些都应该加以改革,用礼义来教化百姓,施行仁义、先王之道,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后来“反唇相稽”被用来指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对对方加以计较、讥斥。一般通行的语形也作“反唇相讥”。

【书证】

  • 01.《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引汉・贾谊〈治安策〉:“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源)
  • 02.《聊斋志异・卷八・吕无病》:“即闻儿死妾遁,抚膺大悲。语侵妇,妇反唇相稽。”
  • 03.清・林则徐〈沥陈民间烟土烟具仍宜收缴片〉:“且风闻外夷于呈缴之后,知内地民人烟可不缴,不无反唇相稽者,于国体尤有关系。”

【用法】

语义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对对方加以计较、讥斥。

类别用在“讥讽反驳”的表述上。

例句

这两个人是死对头,时常因为意见不合而反唇相稽,互相责难。

老王的话还未说完,就遭到老李的反唇相稽,两人因此吵了起来。

虽然对方的口气不太友善,他却没有反唇相稽,只是耐心地继续说下去。

平时心高气傲的小美,这次被诘问时居然没有反唇相稽,实在有点出乎众人意料之外。

小明十分生气,正想要反唇相稽,其他人连忙劝解道︰“他是无心的,你就原谅他吧!”

成语大全为您精准解释成语反唇相稽的意思、出处近反义词及用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成语接龙

接龙中断:无「暝」开头的成语

四字定位查询

※在格子中输入文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