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i

倚马可待

成语组合

ABCD式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感情

中性

年代

古代

热度

一般

拼音 yǐ mǎ kě dài

注音 ㄧˇ ㄇㄚˇ ㄎㄜˇ ㄉㄞˋ

繁体 倚馬可待

感情 中性成语

近义词 倚马七纸,倚马长才,七步之才,出口成章

意思解释

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

出处: 唐・李白《与韩荆州韩宗书》:“纵之以清淡,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文章写得快。

例子: 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唐・李白《与韩荆州书》)

详细解释

【释义】

东晋桓温领兵北伐,命令袁虎依靠在马前草拟一篇告示,袁虎不一会儿即写满七张纸,而且文情并茂。#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后用“倚马可待”比喻文思敏捷,写作迅速。

【典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1]

[2]北征,[3]时从,被责免官。[4][5],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6],[7]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袁虎云:“当令齿舌闲得利。”

注解

[1]典故或见于《魏志》。

[2]桓宣武:桓温(公元312—373),字元子,东晋龙亢(今安徽省壤远县西北)人。初拜驸马都尉,定蜀,攻前秦,因破姚襄有功,官至大司马,与前燕慕容垂战于枋头,大败而还。后废废帝,立简文帝,阴谋篡夺,威势显赫,未果而卒。谥宣武侯。

[3]袁虎:袁宏(公元328—376),字彦伯,东晋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有逸才,为桓温记室,太元初,官东阳太守。有《后汉纪》、《竹林名士传》等。

[4]会须:恰逢需要。

[5]露布文:古代不封口的文书,可用于上书、告示、征讨檄文、军队捷报等。

[6]辍笔:停笔。辍,音 chuò

[7]俄:须臾、片刻,音é

参考

《魏志》(据《雕玉集・卷一二・聪慧》引)

元瑜姓阮,名瑀,字元瑜,魏时陈留尉氏人也,而事曹操。时韩遂据陇,集众起谋。曹操时因出行,使瑜马上作书,欲与韩遂,瑜马上具草,顿笔即成,以示曹公。公索笔欲改之,卒无下笔之处也。

另可参考:《典略》(据《艺文类聚・卷五八・杂文部四・书》引)

【典故】

东晋时的袁虎颇富文才。晋废帝太和四年,大将军桓温领兵北伐鲜卑,急须草拟一篇告示,他就命令随行的袁虎倚在战马前立即起草。不一会儿,袁虎就写满了七张纸,而且写得文情并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记有此事。后来这故事被浓缩成“倚马可待”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文思敏捷,写作迅速。其实在袁虎之前,另有一位文思敏捷、“倚马可待”的阮瑀。他是建安七子之一,曾经担任曹操的的书记官。《魏志》载汉献帝建安七年,韩遂在陇地一带作乱,曹操准备带兵征讨,大军出发之际,他突然觉得应该要先有封檄文投往敌营,于是将这项任务交给阮瑀。阮瑀骑在马上,只花一会儿工夫就完成了。曹操接过写好的文稿,拿起笔想要修改,但看来看去却找不出下笔之处。

【书证】

  • 01.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 02.宋・欧阳澈〈送吴教授〉诗:“万言倚马亦可待?睥睨谪仙当并驰。”
  • 03.《醒世恒言・卷二九・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卢柟)八岁即能属文,十岁便娴诗律,下笔数千言,倚马可待。”
  • 04.《醉醒石》第六回:“(李微)少年博学,诗词书翰,无有不工。真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
  • 05.《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公子此时,一团兴致,觉得这事,倚马可待;那知一想,才觉长篇累牍,不合体裁。”

【用法】

语义比喻文思敏捷,写作迅速。褒义。

类别用在“文思敏捷”的表述上。

例句

要有倚马可待的文才,不能只靠天分,必须累积大量的知识与见闻。

他的学养本佳,原有倚马可待之才,今天让他即席演讲,满座风生,果然精采绝伦。

古时读书人多是文武全才,奔驰沙场能英勇杀敌,撰作诗文则倚马可待,足为我们的典范。

他有洞察世情的锐利眼光与倚马可待的才思,多年来每天都在报上发表社论,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成语大全为您精准解释成语倚马可待的意思、出处近反义词及用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成语接龙

接龙中断:无「办」开头的成语

四字定位查询

※在格子中输入文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