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iláo

以逸待劳

成语组合

ABCD式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感情

褒义

年代

古代

热度

常用

拼音 yǐ yì dài láo

注音 ㄧˇ ㄧˋ ㄉㄞˋ ㄌㄠˊ

繁体 以逸待勞

感情 褒义成语

近义词 以逸击劳,按兵不动,一张一弛,用逸待劳,养精蓄锐,逸以待劳

反义词 疲于奔命

意思解释

逸:安闲;劳:疲劳。
用安闲之己待疲劳之敌。指自己养精蓄锐;等敌人疲劳后;待机痛击疲劳之敌。

出处: 先秦・孙武《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例子: 他踞了碉楼,以逸待劳,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

正音: “逸”,读作“yì”,不能读作“tuì”。

辨形: “待”,不能写作“侍”。

英语: wait at one's ease for the fatigued enemy

俄语: бросáть свежие силы против измотанного противника

歇后语: 屏风马气死巡河炮 —— 以逸待劳

谜语: 最佳的养生之道 (谜底:以逸待劳)

详细解释

【释义】

“以逸待劳”之“逸”,典源作“佚”。“佚”同“逸”。说明用兵者,养精蓄锐,以安逸等待疲惫的敌人,则可胜。语本《孙子・军争》。△“堂堂正正”

【典源】

《孙子・军争》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1],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2],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3]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注解

[1]惰归:松懈返回。

[2]哗:音huá,大声喧闹、吵杂。

[3]佚:音,通“逸”。安闲。

【典故】

“以逸待劳”原作“以佚待劳”。《孙子》一书为春秋孙武所撰,共十三篇,为古代兵书之一,内容分析战争形势,探讨军事作战策略、方式,为历代兵书之祖。〈军争〉一篇中由“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等多方面谈作战方法。先就“治气”来说,军队的士气在初期最为旺盛,接下来就会逐渐怠惰,久了以后思归之心殷切,军心涣散。善用兵的人就会避开初期的锐气,而选择这个时机发动攻击,这是“治气”。以整治自己的心,料敌机先,来等待敌军的挠乱不安;以镇静自己的心,方寸不乱,来对付敌军的喧闹嚣杂,这是“治心”。就近等待远来之敌,以安逸等待疲惫之军,以饱食等待饥渴之众,这是“治力”。“以逸待劳”这句成语就从这里而出,说明用兵者养精蓄锐,等待疲惫的敌人,而予以痛击则可胜。

【书证】

  • 01.《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烽火幸通,势及并力,以逸待劳,兵之利者也。”
  • 02.《南齐书・卷四○・武十七王列传・竟陵文宣王子良》:“今县军远伐,经途万里,众寡事殊,客主势异,以逸待劳,全胜难必。”
  • 03.《朱子语类・卷一二○・朱子・训门人》:“若常加省察,使良心常在,见破了这私意只是从外面入。纵饶有所发动,只是以主待客,以逸待劳,自家这里亦容他不得。”
  • 04.《隋唐演义》第五八回:“如今只宜分兵困住洛阳,殿下自领精锐,速据成皋,养威蓄锐,以逸待劳,出奇计一鼓而即可破建德。”
  • 05.《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逆苗巢穴,正在野羊塘。我们若从大路去惊动了他,他踞了碉楼,以逸待劳,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
  • 06.《官场现形记》第一八回:“老师的事情,门生还有不竭力的吗?但是一件,我们也只可以逸待劳,以静待动,等他们来请教我们。”

【用法】

语义说明用兵者养精蓄锐,以安逸等待疲惫的敌人,而予以痛击则可胜。

类别用在“从容应付”的表述上。

例句

稳坐网中的蜘蛛,以逸待劳地等候猎物上门。

我军应充分休息,然后以逸待劳,歼灭来犯之敌。

面对远来疲惫的对手,我队则是以逸待劳,从容应战。

他采用以逸待劳的方法,等待最佳时机来临才采取行动。

此计让敌军忙于奔波,好让我军以逸待劳,将他们一举歼灭。

这一场比赛的胜队将获得决赛权,和以逸待劳的我队争夺冠军。

敌军经过长途跋涉,力量已削减大半,反观我军以逸待劳,必可一战而胜。

造句示例

  • 以逸待劳, 以主制客, 此乃百战百胜之势。
  • 我现在可以以逸待劳,测试通过而我几乎没做任何事情。
  • 敌军仍在前进,不过我们可以在这个山谷里以逸待劳把他们拖垮。
  • 居高临下,突然袭击,以逸待劳,这几点,可以弥补朱雀军都是新兵的劣势了吧。
  • 步行者在这场比赛前已经休息两天,以逸待劳;而湖人队则是背靠背比赛,且失去了总教练禅师。

成语大全为您精准解释成语以逸待劳的意思、出处近反义词及用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四字定位查询

※在格子中输入文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