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oshí

道不拾遗

成语组合

ABCD式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感情

褒义

年代

古代

热度

常用

拼音 dào bù shí yí

注音 ㄉㄠˋ ㄅㄨˋ ㄕˊ ㄧˊ

繁体 道不拾遺

感情 褒义成语

近义词 秋毫无犯,道不举遗,道不掇遗,弊绝风清,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道无拾遗

反义词 打家劫舍,洗劫一空

意思解释

遗:丢失的东西。
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也作“路不拾遗”。

出处: 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例子: 人人称赞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辨形:“拾”,不能写作“失”;“遗”,不能写作“遣”。谜语: 路有冻死骨 (谜底:道不拾遗)

辨形: “拾”,不能写作“失”;“遗”,不能写作“遣”。

英语: Passersby do not touch others lost articles on the street.

俄语: потéри инóго на дорóге не берут

谜语: 路有冻死骨 (谜底:道不拾遗)

详细解释

【释义】

即“路不拾遗”。见“路不拾遗”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路不拾遗”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路不拾遗”原作“道不拾遗”。商鞅原本是卫国的贵族,喜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后公叔痤死,魏王不用,于是逃亡至秦国,得到秦孝公赏识,用为秦国宰相。商鞅治理秦国,实行变法,施行法令极其澈底,一切公正无私。惩治犯罪之人,不避强权贵族;奖赏有功者,也不会偏袒亲信。即使是太子犯法,也处罚其老师,施以黥劓之刑。新法施行一年后,路上有别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不会把它捡起来据为己有,人民对于不应得的东西,也不会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军政方面,国家军备也显得十分强大,诸侯各国因此都很畏惧秦国。后来“路不拾遗”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于形容社会风气良好。“路不拾遗”的实际例子,分别在《韩非子・内储说下》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记载:孔子在鲁国的时候,把鲁国治理得很好。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当了五年宰相,也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二者都让国家出现了“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

【书证】

  • 01.《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源)
  • 02.唐・司空图〈解县新城碑〉:“人皆知耻,道不拾遗;视礼法之率由,信恩威之并济。”

成语大全为您精准解释成语道不拾遗的意思、出处近反义词及用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四字定位查询

※在格子中输入文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