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èqīn

大义灭亲

成语组合

ABCD式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感情

褒义

年代

古代

热度

常用

拼音 dà yì miè qīn

注音 ㄉㄚˋ ㄧˋ ㄇㄧㄝˋ ㄑㄧㄣ

繁体 大義滅親

感情 褒义成语

近义词 天公地道,不徇私情,秉公灭私,六亲不认,大公无私,铁面无私,恩怨分明,毫不留情

反义词 里通外国,认贼作父,徇情枉法,徇私舞弊,母慈子孝,趋炎附势

意思解释

为了维护正义;对犯了罪的亲属不包庇;使之受到应得的惩处。

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例子: 这是一条汉子,大义灭亲,死活只有一个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四)

辨形: “义”,不能写作“意”。

英语: punish one's own relations in the cause of justice

日语: 大義親 (しん)を滅(めっ)す

法语: sacrifier ses proches à la droiture

谜语: 石碏杀子 (谜底:大义灭亲)

详细解释

【释义】

指为了维护公理正义,不徇私情,灭了犯罪的亲人,或让他们接受法律制裁。语出《左传・隐公四年》

【典源】

《左传・隐公四年》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1]人使[2][3]杀[4]于[5]。[6]使其宰[7]莅杀[8]于[9]。君子曰:“石碏,[10]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注解

[1]卫:国名。周朝时武王封予少弟康叔,故址约在今河北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后为秦所灭。

[2]右宰丑:名叫丑的右宰官。右宰,官名。

[3]莅:光临、来到。

[4]州吁:人名。春秋卫国庄公之庶子,生卒年不详。性骄奢,卫桓公十六年,收聚逃亡在外的卫国人,袭杀桓公而自立。吁,音

[5]濮:县名,春秋时卫国之鄄邑,位于山东省之西境。黄河斜贯境内,县跨黄河两岸,物产以棉花为大宗。今此县已废。

[6]石碏:人名。春秋卫国之大夫,生卒年不详。仕卫庄公。碏,音què

[7]獳羊肩:人名。春秋时人,生卒年不详。石碏之家臣。獳,音nòu

[8]石厚:人名。春秋时人,生卒年不详。石碏之子。

[9]陈:国名。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都宛丘。其地约在今河南省旧开封以东至安徽省旧毫之间。

[10]纯臣:忠直之臣。

【典故】

据《左传・隐公四年》载,州吁是春秋时代卫国庄公与宠妾所生的儿子,庄公非常宠爱他,大夫石碏(què)曾经劝谏庄公不要把州吁给宠坏了,但是庄公不听,州吁也因此养成好战骄奢的个性。庄公死后,桓公继位,州吁密谋杀害桓公而自立为国君,引起人民不满而导致国内不安。州吁的亲信石厚就去问他的父亲石碏,要怎么做才能安定民心、巩固王位。石碏曾经是卫桓公的重臣,很受到人民的尊敬,当石厚来请教的时候,他说:“只有觐见周天子才能安定君位。”石厚又问:“如何才能觐见天子呢?”石碏说:“陈桓公正受到周天子的宠信,而现在陈国和卫国的关系非常和睦,因此如果去拜访陈国的国君,请他向周天子请示,必定可以得见。”于是石厚就跟随著州吁到陈国。这时石碏暗中派人告诉陈桓公:“卫国领土狭小,而我已经年老了,不能有所作为。州吁和石厚就是杀了我国国君的人,请你们趁这个机会处置他们。”陈国人就把他们抓起来,请卫国人亲自来处置二人。卫国派右宰丑在濮县把州吁杀了。至于石厚,大家认为因为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杀了首恶州吁就够了,但是石碏不认同这样的看法。他认为州吁做的许多坏事,石厚也都有参与筹划,不能不严惩,所以就派他的家臣獳(nòu)羊肩到陈国杀死了石厚。石碏这种为了国家大义,而牺牲父子私情的做法,深受后人所敬佩和赞扬。后来原文中的“大义灭亲”演变为成语,就用来比喻为了维护公理正义,不徇私情,灭了犯罪的亲人,或让他们接受法律制裁。

【书证】

  • 01.《左传・隐公四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源)
  • 02.《后汉书・卷五五・章帝八王传・清河孝王庆》:“皇太子有失惑无常之性,爰自孩乳,至今益章,恐袭其母凶恶之风,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大义灭亲,况降退乎!今废庆为清河王。”
  • 03.《晋书・卷三八・宣五王列传・扶风王骏》:“赵王凶逆,天下当共讨之,大义灭亲,古之明典。”
  • 04.《三国志・卷二八・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钟传・毌丘俭》裴松之・注:“《春秋》之义,大义灭亲,故周公诛弟,石碏戮子,季友鸩兄,上为国计,下全宗族。”
  • 05.《魏书・卷六五・李平列传》:“大义灭亲,夫岂获止。周公行之于古,朕亦当行之于今。”
  • 06.《北史・卷一九・魏孝文六王列传・废太子恂》:“古人有言,大义灭亲。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
  • 07.《隋书・卷五○・宇文庆等列传》:“史臣曰:『……安、悊之于高祖,未有君臣之分,陷其骨肉,使就诛夷,大义灭亲,所闻异于此矣。』”
  • 08.《旧唐书・卷六四・高祖二十二子列传・隐太子建成》:“周公圣人,岂无情于骨肉?为存社稷,大义灭亲。今大王临机不断,坐受屠戮,于义何成?”
  • 09.《资治通鉴・卷二○二・唐纪十八・高宗永隆元年》:“为人子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
  • 10.《金史・卷一二一・忠义列传一・曹珪》:“珪赤心为国,大义灭亲,自古罕闻也。”
  • 11.《明史・卷一一八・诸王列传三・谷王橞》:“周戮管、蔡,汉辟濞、长,皆大义灭亲,陛下纵念橞,奈天下何?”

【用法】

语义比喻为了维护公理正义,不徇私情,灭了犯罪的亲人,或让他们接受法律制裁。褒义。

类别用在“公正严明”的表述上。

例句

历史上那些能大义灭亲的人物,都是令人敬佩的。

这次因为他父亲大义灭亲出面作证,才能定他的罪。

国法公平不可失,所以宁可大义灭亲,不可因私废法。

为了社会的公义,检方希望嫌犯的家人大义灭亲,出面指证。

以她的刚烈性子,就是自己的亲爹亲娘犯了罪,她也会大义灭亲的。

他今天虽然大义灭亲,出庭指证父亲犯罪的事实,但内心必然十分痛苦。

他身为执法人员,到底是大义灭亲,出面检举弟弟的罪行呢?还是循私纵放?内心犹疑难决。

造句示例

  • 人只有活着才有权利说话,为父这是大义灭亲。
  • 在他不同时段的作品中,存在一种“互文”现象,即对某种经验类型、典型场境或故事的反复重复,其中,“大义灭亲”的故事类型在他不同时期的小说中一再出现。

成语大全为您精准解释成语大义灭亲的意思、出处近反义词及用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四字定位查询

※在格子中输入文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