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寒而栗
拼音 bù hán ér lì
注音 ㄅㄨˋ ㄏㄢˊ ㄦˊ ㄌㄧˋ
繁体 不寒而慄
感情 中性成语
近义词 毛骨悚然,胆战心惊,心惊肉跳,提心吊胆,屁滚尿流,小心翼翼,胆颤心惊,战战兢兢
反义词 临危不惧,无所畏惧
意思解释
寒:寒冷;栗:发抖。
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想到、听到或见到令人恐惧不安的。
例子: 想到他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真教人不寒而栗。正音:“而”,读作“ér”,不能读作“ěr”。辨形:“栗”,不能写作“粟”、“票”。辨析:“不寒而栗”和“毛骨悚然”;都形容害怕、恐惧。但“毛骨悚然”语义重;并可形容非常冷;“不寒而栗”不能形容冷;可表示内心的害怕。歇后语: 1. 夏天发抖 —— 不寒而栗 2. 六月天全身发抖 —— 不寒而栗
正音: “而”,读作“ér”,不能读作“ěr”。
辨形: “栗”,不能写作“粟”、“票”。
辨析: “不寒而栗”和“毛骨悚然”;都形容害怕、恐惧。但“毛骨悚然”语义重;并可形容非常冷;“不寒而栗”不能形容冷;可表示内心的害怕。
英语: tremble with fear
俄语: морóз продирáет по кóже
日语: 恐(おそ)ろしくて艖(み) の毛(け)がよだつ,思わずぞっとする
法语: frissoner sans avoir froid(trembler de crainte,de peur,d'effroi)
歇后语:
1. 夏天发抖 —— 不寒而栗
2. 六月天全身发抖 —— 不寒而栗
谜语:
1. 热身战 (谜底:不寒而栗)
2. 六月打颤 (谜底:不寒而栗)
详细解释
【释义】
即“不寒而栗”。见“不寒而栗”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不寒而栗”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不寒而栗”原作“不寒而栗”。据《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义纵》载,义纵是西汉武帝时的一个官吏,他执法严厉,杀人无数,被司马迁列为“酷吏”。义纵的姊姊是个医生,她治好了太后的病,得到太后的宠幸,义纵也从此踏上仕途。因为义纵执法不讲情面,替朝廷铲除了不少地方势力,所以获得赏识,官运一帆风顺。义纵担任南阳太守时,都尉宁成掌握关税大权,所以为所欲为,没人敢得罪他。义纵知道宁成的恶行后,就决定从此人开始好好整治南阳。宁成也知道义纵的手段强硬,不想得罪他,于是在义纵上任之时,带领众人在路旁恭敬地迎接。义纵知道宁成只是想要拉拢自己,就对他不理不睬。上任之后,义纵著手收集宁成犯罪的证据,逮捕宁成,将他家的人全部杀掉,财产也充公,致使当地的两大富豪孔氏和暴氏,害怕自己的罪行也被义纵揭发,吓得搬离了南阳。后来义纵又升为定襄太守。该地治安不好,所以义纵一到定襄,先将牢中两百多名囚犯改判死刑,又将曾前往探监的亲友也抓起来,说这些人企图为犯人开脱,全部处死,一天之内就处死了四百多人。定襄的人民听到了这个消息后,即使天气并不冷,竟都害怕得发抖起来。后来“不寒而栗”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内心恐惧极至。
【书证】
- 01.《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义纵》:“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为治。”(源)
- 02.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四:“人而有知也,升是堂者,将见其不溯而僾,不寒而栗。”
造句示例
- 他会闻名天下,让人不寒而栗!
- 一想到可能发生的可怕的事情,小姑娘就不寒而栗。
- 一想到我闯的祸,就不寒而栗。
- 我不喜欢他,一见他我就不寒而栗。
- 地窖里真令人有点不寒而栗!
- 想到被孤零零地留下,她就不寒而栗。
- 想到此事可能再次发生就使人不寒而栗。
- 他的威胁使她不寒而栗。
- 他的话使她不寒而栗。
- 对学生使用暴力使得整个印度尼西亚不寒而栗。
- 一想到在异乡患病就会令人不寒而栗。
- 第二次来的时候,却使我不寒而栗。
- 只要一想到此,就会令人不寒而栗。
- 然而,华尔街却不寒而栗。
- 吉姆不寒而栗,走到窗口的阳光中。
- 1970年那次至今让我不寒而栗。
- 那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信息。
- 这个想法听起来可能让你不寒而栗。
- 就连想到牙医我都不寒而栗。
- 当后辈人回首时,可能会对它的残酷性不寒而栗。
- 3个6排成一排会让某些人不寒而栗。
- 床太软,房间太冷,整个环境让人不寒而栗。
- 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 他长着五只手,满身都是血丝,让人看了不寒而栗。
- 结果是,前者温暖得出乎意料,后者则让人不寒而栗。
- 此次帆船对冲基金的影响已经让人感到有些不寒而栗。
- 在规划soa架构时,不要对“治理”一词感到不寒而栗。
- 随着法国经济恢复疲软,更多的此类疯狂举措令人不寒而栗。
- 当孩子们重复他们所听到我们说的话时,为什么我们会感到不寒而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