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
拼音 zuò jǐng guān tiān
注音 ㄗㄨㄛˋ ㄐㄧㄥˇ ㄍㄨㄢ ㄊㄧㄢ
繁体 坐井觀天
感情 贬义成语
近义词 井底之蛙,鼠目寸光,管窥蠡测,不识大体,饮鸩止渴,急功近利,以蠡测海,一孔之见,目光如豆,坎井之蛙,牖中窥日,管中窥豹,夏虫语冰,寡见少闻,挂一漏万,坐井窥天,窥豹一斑,管窥之见,孤陋寡闻,一知半解,井蛙之见,以管窥天,瞎子摸象,画地为牢
反义词 见多识广,包罗万象,无懈可击,面面俱到,天衣无缝,高瞻远瞩,无微不至,眼观六路,应有尽有,放逐天际
意思解释
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狭小;见识有限。
出处: 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 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坐井观天,樗配之辈。(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
辨析: ①“坐井观天”与“管窥蠡测”有别:“坐井观天”侧重于形容见识狭小;多用在口语里;“管窥蠡测”侧重于形容理解肤浅;多用在书面语里。②见“井底之蛙”。
英语: limited outlook
俄语: сидеть в колояце и видеть только клочок неба
日语: 井戸(いど)の中(なか)の蛙(かわず)
德语: aus der Tiefe des Brunnens den Himmel betrachten--einen begrenzten Horizont haben
歇后语: 蛤蟆落在吊井里 —— 坐井观天
谜语: 青蛙测气象 (谜底:坐井观天)
详细解释
【释义】
坐在井底仰望天空。比喻人眼界狭小,见识不广。语出唐・韩愈〈原道〉。
【典源】
唐・韩愈〈原道〉(据《全唐文・卷五五八・韩愈》引)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1]之[2]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为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注解
[1]老子:李耳,字伯阳,谥曰聃。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孔子尝往问礼。有《道德经》五千余言。
[2]小:轻视
【典故】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经写了一篇〈原道〉的文章,来说明儒家道的原义,借此来驳斥老子崇尚虚无的道。他在文章中首先就“仁、义、道、德”的内涵下个定义:仁就是博爱的精神;义就是对的行为;循一定原则去做就是道;充实于内心,不假外求的本性就是德。仁和义的标准是不变的,道和德的解说则会因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就如老子也讲道德,但他所说的道德是抛弃仁和义的,这只是种个人的说法,不能像儒家的道德,能成为天下的公论。至于老子会对仁义有所轻视,倒也不是老子故意要去毁谤,那是因为老子像坐在井底,所看到的天自然就小了。后来就从这里演变成“坐井观天”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眼界狭小,见识不广。
【书证】
- 01.唐・韩愈〈原道〉:“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源)
- 02.宋・刘克庄〈用居后弟强甫韵之九和〉诗:“诗少古风惟近体,学惭实践谩虚谈;退之未离乎儒者,坐井观天错议聃。”
- 03.《朱子语类・卷二九・论语・公冶长》:“若异端邪说,释老之学,莫不自成一家,此最害义。如坐井观天,彼自以为所见之尽。”
- 04.《西游记》第一六回:“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坐井观天、樗朽之辈。”
- 05.《警世通言・卷二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愚妹是女流之辈,坐井观天,望乞恩人恕罪则个!”
- 06.《醒世姻缘传》第一六回:“我喜欢仙乡去处,文物山水,甲于天下,无日不是神游;若镇日只在敝乡株守,真也是坐井观天。”
【用法】
语义比喻人眼界狭小,见识不广。
类别用在“见识浅陋”的表述上。
例句
①这是坐井观天的看法,不值得重视。
②看事情要宏观,坐井观天是不行的。
③我这点见解纯粹是坐井观天,不足挂齿。
④我从小就住在乡下,坐井观天,没啥见识。
⑤这种坐井观天的看法,纯粹是书读得太少的缘故。
⑥我所以常去旅游,就是要增广见闻,避免坐井观天。
⑦现代人就是要放眼世界,怎能闭关自守,坐井观天?
⑧透过网路看世界,让我们不再坐井观天,自以为是。
造句示例
- 我就像一个一辈子坐井观天的人,一下子看见了大海。
- 故事13坐井观天有一只青蛙住在井底,他从来没有去过井外面。
- 难道他们还是坐井观天,没有见过世界各地的天主教会是怎么样的吗?
- 麦克斯,恕我直言,但你根本不懂好假期的定义,你一生坐井观天,犹如井底之蛙。
- 希望能给论坛中的小白上一课,尤其是哪些说在线支付安全的小白,麻烦你们别在坐井观天了。
- 组织的有效性并不在于那个称为理性的坐井观天的概念。它是清晰的逻辑和强有力的直觉的融合。
- 组织的有效性并不在于那个称为合理性的坐井观天的概念。它是清晰的逻辑和强有力的直觉的融合。
- 诚然,这是“水墨艺术”现代转型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必然需要经历的过程,它和“坐井观天”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 井里的青蛙自打出生就一直呆在井中,它所看到的天也只是井口那么大,于是人们又嘲笑它是知之甚少,坐井观天。
- 甚至一直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你们就如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而我又将此提高了一个境界- - - - - - - - - -中央旋转黑洞。
- 中国有“坐井观天”的经典成语,但是,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人类,比这种目光短浅的可怜虫的比喻更恰当的可能就是“温水里的青蛙”了——当温度慢慢加热时,青蛙从来不想跃出去,直到最后被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