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
意思解释
赤子:初生的婴儿。
孩子纯真无邪的心灵。形容人的心地善良、纯洁。
出处: 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指报国之心。
例子: 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所谓赤子之心,原不过是“不忍”二字。(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辨形: “子”,不能写作“了”。
英语: man's natural kindness
谜语: 最红的心 (谜底:赤子之心)
详细解释
【释义】
婴儿的心。比喻纯洁、善良的心地。语出《孟子・离娄下》。
【典源】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1]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注解
[1]大人:此指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人。
【典故】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受学于子思门人,提倡王道、重仁义、轻功利、创性善之说,后世尊称为“亚圣”,传有《孟子》七篇。他曾经到齐、宋、滕、魏等国游说,一度担任齐宣王的客卿,最后以所说不合王意而不见用。他主张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等论说,以期说服诸侯,停止武力兼并。晚年与万章等门人集儒家论述著书立说以终,学说对后世影响甚大,被认为是孔子儒家学说的继承者。典源所录是孟子说过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一个品德修养良好的人,不会失去他做赤子时的一片纯真、善良之心。“赤子之心”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用于比喻纯洁、善良的心地。
【书证】
- 01.《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源)
- 02.唐・柳宗元〈亡姊前京兆府参军裴君夫人墓志〉:“每怵惕之感至焉,则又移其孝于裴氏之门,而以睦于冢妇介妇,必敬必亲,下以不失其赤子之心,姻族归厚,率由是也。”
- 03.《朱子语类・卷五七・孟子・离娄下》:“盖大人之心,通达万变而纯一无伪;赤子之心,未有所知而纯一无伪。”
- 04.明・黄尊素〈上邹南臯先生书〉:“某以疏迂之质,仅留赤子之心,不顾世有周旋,眼有青白,亦岂能浮沉善世!”
【用法】
语义比喻纯洁、善良的心地。
类别用在“纯良心性”的表述上。
例句
①为人能不失其赤子之心,才能活得快乐又逍遥。
②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青年爱国的赤子之心,读者无不动容。
③他年纪虽大却不失其赤子之心,所以赢得学生的敬仰和爱戴。
④《少年小树之歌》的内容就是在劝人们回归自然,常保赤子之心。
⑤他一生都在官场中打滚,却仍保有一颗赤子之心,真是难能可贵!
造句示例
- 孟子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
- 我们都怀抱著赤子之心不是吗?
-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 艺术家永葆赤子之心,有其生理、心理的原因。
- 天真无邪又是什么,为什么应该要珍惜赤子之心?
- 你将放飞你那颗赤子之心——孩子们都是充满好奇的。
- 保持赤子之心。
- 她们的心始终一样,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 我知道我现在是成年人了,但我内心还保持著赤子之心。
- 我想要用著纯真无邪的赤子之心唱出我内心山水景色的美。
- 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 我们的哲理注重的是全心归依佛道的一颗赤子之心,这就是正道。
- 像这样直率的表达是约翰逊作品的特点,他展现的是坦诚以对的赤子之心。
- 那天清晨,我迷失了道路,却找到了永存的赤子之心,这是我一生的幸运。
- 像这样直率的表达是约翰逊作品的特点,他展现的是坦诚以对的赤子之心。
- 我的书是为了那些仍存赤子之心的人们而写,不论他们的实际年龄为何。
- 《赤子之心》——克里夫的第三本小说,正是这种叙述方式的巧妙呈现。
- 她们疾走职场,信步人生,有世事练达的智慧,也有烂漫天真的赤子之心。
-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象!她们的心始终一样,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 医生对她的赤子之心报以微笑,接着对全部的人说道:“这是标准的定价方式。”
- 我的心受到极大的震动,虽然她们的事迹并不惊天动地但那份赤子之心让我感动不已。
- 赤子之心单纯无心机,上人勤勉,在菩萨团体中彼此互动,也要以赤子之心面对人与事。
- 他融合儒释道的思想精华,用“赤子之心”来表述良知本体,构成其思想的本体论学说;
- 我用一颗赤子之心,总是轻信,总是无邪,也从不能真正理解那些被人们认为是必须的各种竞争。
- 如果要坠入地狱,成为心中充满毒汁的魔鬼,那么我一个人就可以了,景琰的那份赤子之心一定要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