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īnshìdǎo

因势利导

成语组合

ABCD式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感情

褒义

年代

古代

热度

常用

拼音 yīn shì lì dǎo

注音 ㄧㄣ ㄕˋ ㄌㄧˋ ㄉㄠˇ

繁体 因勢利導

感情 褒义成语

近义词 因利乘便,借坡下驴,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反义词 倒行逆施,不识时务,听其自然,听之任之

意思解释

因:循;顺着;势:趋势;利导:引导。
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推动。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例子: 清 李渔《闲情偶寄 声容 治服》:“不若因势利导,使之渐近自然。”辨形:“因”,不能写作“应”。辨析:见“顺水推舟”。歇后语: 打蛇随棍上 —— 因势利导

辨形: “因”,不能写作“应”。

辨析: 见“顺水推舟”。

英语: make the best of(adroitly guide action according to circum stances)

俄语: учёт меняющихся 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

日语: 情勢(じょうせい)に応(おう)じて有利(ゆうり)に導(みちび)く

德语: die Fluten in den Strom führen(sich nach dem natürlichen Lauf der Dinge richten)

法语: diriger les choses dans leur développement propre(savoir tirer profit des circonstances)

歇后语: 打蛇随棍上 —— 因势利导

谜语: 1. 诱以官禄 (谜底:因势利导)
2. 何故专权又谋私 (谜底:因势利导)

详细解释

【释义】

顺著事物发展的趋势,朝有利的方向引导。语本《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孙子》。△“顺水推舟”

【典源】

《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孙子》

[1]与[2]攻[3],韩告急于[4]。齐使[5]将而往,直走[6]。魏将[7]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8]谓田忌曰:“彼[9]之兵,素悍勇而[10]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11]利者[12]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13]齐军入魏地为十万[14],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注解

[1]魏:战国七雄之一,其故址约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一带,后灭于秦。

[2]赵:战国七雄之一,其故址约在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带。

[3]韩:战国七雄之一,其故址约在今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东南部一带。介于魏、秦、楚三国之间,为兵家必争之地,后为秦所灭。

[4]齐:战国七雄之一,故址在今山东省北部、河北省东南部一带。

[5]田忌:生卒年不详,战国齐人。曾推荐孙膑于齐王。后魏将庞涓攻赵都邯郸,其领兵围魏救赵,并用孙膑计,大败魏军于桂陵。

[6]大梁:战国时魏国首都,地约在今河南省开封县。

[7]庞涓:战国时魏将,与孙膑同学兵法于鬼谷子,因嫉膑之能而刖其足。后魏、齐交战,膑为齐将,困涓于马陵,涓智穷自刭而死。

[8]孙子:孙膑,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齐人,为孙武之后。学兵法于鬼谷子,同门庞涓嫉而断其足,欲使其隐而勿见;后得齐威王赏识,任为将军。齐、魏交战,困庞涓于马陵,万弩俱发,涓自刭而死,于是声名大噪。

[9]三晋:指韩、赵、魏三国。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卿分晋,至战国周威烈王正式命韩、赵、魏为诸侯,称为“三晋”。

[10]轻:轻视。

[11]趣:同“趋”,行动归向。

[12]蹶:音jué,挫败。

[13]使:命令。

[14]灶:音zào,以砖土或石块砌成,用来生火烹饪的设备。

【典故】

据《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孙子》载,战国时期,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不敌,于是向齐国求救。齐国派将军田忌前去救援,直接攻打魏国都大梁。魏将庞涓得到消息,立刻率兵赶回国,这时齐军已经进入魏国境。为了一举打败庞涓,齐军军师孙膑分析情势道:“三晋的士兵一向慓悍勇猛,十分轻视以胆怯出名的我军。善于作战的人应该利用这点,因势利导,让事情顺应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设法让魏军猛追直赶。”所以建议田忌下令军队进入魏国境后,第一天做十万个灶,第二天减少为五万个,到了第三天只做三万个,让庞涓误以为齐军因为胆怯,士兵逃跑掉大半。结果庞涓真的中计,率著精锐轻骑火速追赶,最后在马陵这个地方中埋伏,自刭而死,齐军大获全胜。后来“因势利导”这句成语,就从这里的“因其势而利导之”演变而出,用来形容顺著事物发展的趋势,朝有利的方向引导。

【书证】

  • 01.清・马维翰〈大喇嘛寺歌〉:“圣人深意在柔远,顺育万类通要荒;因势利导牖蒙昧,欲使寒谷回春阳。”
  • 02.《文明小史》第四六回:“况且劳公抱经世之学,有用之材,到了那边,因势利导,将来或有一线之望,也未可知。”
  • 03.《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志一》:“不知泰山之阳,水皆西流,因势利导,十六州县百八十泉之水,源旺派多,自足济运。”
  • 04.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七・声容部・治服・首饰》:“生今之世,行古之道,立言则善,谁其从之?不若因势利导,使之渐近自然。”

【用法】

语义顺著事物发展的趋势,朝有利的方向引导。

类别用在“依势行事”的表述上。

例句

大禹治水成功就是了解水文,因势利导

牧师因势利导地劝说这些迷途的青少年。

当前民气可用,我们只要因势利导,何事不成?

我们导师最善于因势利导地教育我们、启发我们。

他们都很优秀,我不过就各人专长,因势利导而已。

因为证据有利于被告,所以辩护律师因势利导,终于得到了胜诉。

好的领导者可以利用时代潮流,因势利导,让国家朝有利的方向发展。

教育孩子,如能找出他们的特质,再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效果较佳。

我希望能找出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让他们充分发挥所长,得到学习的成果。

【辨识】

同义“因势利导”及“顺水推舟”都有顺著趋势行事的意思。

异义“因势利导”侧重于主动利用情势;“顺水推舟”侧重于顺势附和。

例句因势利导顺水推舟例句✅❌因为证据有利于被告,所以辩护律师因势利导,终于得到了胜诉。❌✅他们俩既然互有情意,我们就顺水推舟,撮合撮合吧!

造句示例

  • 我们应当因势利导,夺取斗争胜利。
  • 该建筑结构因势利导,利用现有地势构建。
  • “因势利导,把她们培养成可敬可爱的人。”她说。
  • 一旦一种情绪有了名字,声音或者身份,你就能因势利导。
  • 太公说:一是因势利导;二是慎用计谋;三是使用钱财。
  • 应当因势利导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 山地城市应因势利导结合地形创造多维复合的城市广场空间。
  •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因势利导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升级的步代。
  • 我们培养孩子就是应该因势利导,发现他们的优点长处并加以培养。
  •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也对教育领域因势利导的制订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
  • 在外语教学中应因势利导,利用母语迁移的积极作用,提高学习者的外语水平。
  • 听觉型-视觉型-动觉型-触觉型学习者,训练策略应是充分发挥各自的认知优势,因势利导。
  • 在国内外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战略中,高校党组织应因势利导,针对青年教师特点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 只要因势利导,采取正确的对策,就能充分利用人民币长期升值的正面影响,最大限度克服其负面影响。
  • 第三,根据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在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上因势利导,提出合理利用绿洲地下水资源的建议及意见。
  • 一般情况下第一格宾网应该布置在水流转折点的上游,使水流在没有靠近河岸之前,就能控制住主流,起到因势利导的作用。
  • 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
  • 作者以盱眙旧城更新改造规划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更新地段进行类型分析与定位,以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进行城市更新决策。
  • 在改进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认识电子传媒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积极作用,又要因势利导,指导和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电子传媒。
  • 可以因势利导,采用意识教育渗透、要求教育渗透、说明教育渗透、规范指导渗透、困难训练渗透、评比竞赛渗透、榜样教育渗透、奖惩教育渗透等方面。
  • 结果表明 ,涨潮沟的形成与衰亡与主槽涨潮动力主轴的摆动和涨潮动力的变化密切相关 ,涨潮沟的利用与整治必须因势利导 ,顺应其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 。

成语大全为您精准解释成语因势利导的意思、出处近反义词及用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成语接龙

接龙中断:无「迹」开头的成语

四字定位查询

※在格子中输入文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