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āngchí

殃及池鱼

成语组合

ABCD式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感情

贬义

年代

古代

热度

常用

拼音 yāng jí chí yú

注音 ㄧㄤ ㄐㄧˊ ㄔˊ ㄩˊ

繁体 殃及池魚

感情 贬义成语

近义词 唇揭齿寒,池鱼之殃,根株牵连,池鱼堂燕,城门鱼殃,累及无辜,唇亡齿寒,池鱼林木,迁怒于人

反义词 爱屋及乌

意思解释

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

出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

例子: 张爱玲《色,戒》:“大概也是叫她安心的话,不会乱枪之下殃及池鱼。”歇后语: 城门失火 —— 殃及池鱼

歇后语: 城门失火 —— 殃及池鱼

详细解释

【释义】

殃,灾祸。“殃及池鱼”,指祸连池中鱼。比喻无故受到牵累。典出《吕氏春秋・孝行览・必己》。

【典源】

#《吕氏春秋・孝行览・必己》[1]

知与不知皆不足恃,其惟和调近之,犹未可必。盖有不辨和调者,则和调有不免也。[2]有宝珠,[3]。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4]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5]也。纣为不善于商,而祸充天地,和调何益?

注解

[1]典故或见于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辨惑》。

[2]桓司马:桓魋,春秋时宋国人,生卒年不详。任司马,宋景公宠信之。后得罪出奔至曹国,欲叛宋,曹人反叛魋,后又逃至卫国。

[3]抵罪出亡:犯罪逃亡。抵,当。

[4]竭池:将池水排尽。

[5]及:牵连。

参考

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辨惑》

城门失火,祸及池中鱼。俗说:司门尉姓池,名鱼,城门火,救之,烧死,故云然耳。谨案:《百家书》:“宋城门失火,因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见,但就取之,喻恶之滋,并中伤良谨也。”

【典故】

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魋曾受到景公的宠信,权倾一时,家财万贯,还拥有一颗珍贵的宝珠。后来他因犯罪逃亡国外,景公想要那颗宝珠,便派人去问他宝珠的下落,桓魋随口答说:“我丢到池子里了。”众人便将池水排尽找那颗珠子,但却一无所获,且因为没有水,池子里的鱼都干死了。宋景公为了要找宝珠,排光池水,使池里的鱼受到无辜牵连。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殃及池鱼”,比喻无故受到牵累。另外,汉朝应劭的《风俗通义》里,也有记载“殃及池鱼”的不同故事。他写到“城门失火,祸及池中鱼”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一个看守城门的人,姓池名鱼,城门失火时上前扑救,结果被烧死。但有一本《百家书》里却是记载:“宋国的城门失火,众人舀池子里的水救火,池水因而干枯了,里面的鱼都露了出来,就被大家抓去吃。”也说明了池鱼因城门失火而受到无辜牵连。

【书证】

  • 01.北齐・杜弼〈为东魏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猨,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 02.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大全・卷一二・灯火类》:“无故被祸,云殃及池鱼。”
  • 03.《四游记・东游记・第三二回》:“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二龙争斗,无辜受害。”
  • 04.《飞龙全传》第八回:“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善恶必报,迟速有期。”
  • 05.《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九回:“连我养老的几吊棺材本,只怕从此拉倒了,这才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呢!”

【用法】

语义比喻无故受到牵累。

类别用在“无辜受累”的表述上。

例句

这间工厂失火,旁边的民宅也被殃及池鱼,烧得一干二净。

他们双方互告,却把我也牵连进去,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他含沙射影地指责了一些人,相信流言流语中,殃及池鱼必难免。

这起爆炸案除了造成一死一伤,还殃及池鱼,造成许多民宅倒塌。

在那个绯闻事件中,由于某些报纸乱猜测,殃及池鱼,伤害最深的,竟是无辜的第三者。

造句示例

  •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 同时还威胁到栅栏附近的绿化,殃及池鱼。

成语大全为您精准解释成语殃及池鱼的意思、出处近反义词及用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成语接龙

接龙中断:无「阜」开头的成语

四字定位查询

※在格子中输入文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