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甘子
注音 ㄩˊ ㄍㄢ ㄗˇ
繁体 餘甘子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余甘子
◎指橄榄。庵摩勒的别名。
引证解释
1.指橄榄。
例证《齐民要术 · 橄榄》引 三国 吴 沉莹 《临海异物志》:“餘甘子如梭形。初入口,舌涩;后饮水更甘,大如梅实,核两头鋭。”
宋 · 岳珂 《桯史 · 味谏轩》:“戎州 有 蔡次律 者,家于近郊。 山谷 尝过之。延以饮。有小轩极华洁,槛外植餘甘子数株。因乞名焉,题之曰‘味諫’。”
2.庵摩勒的别名。
例证宋 · 宋祁 《益部方物略记》:“黄葩翠叶,圆实而泽,咀久还甘,或号菴勒。右餘甘子,生 戎 瀘 等州山,树大,叶细似槐,实若李而小,咀之,前苦后歆歆有味,故号为餘甘,核有稜,或六或七,解硫黄毒,即《本草》所谓菴摩勒者。”
明 · 李时珍 《本草纲目 · 果三 · 庵摩勒》﹝释名﹞引 陈藏器 曰:“梵书名菴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餘甘。”
网络解释
余甘子 (大戟科叶下珠属木本植物)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inn.)是大戟科、叶下珠属木本植物。又名余甘树、油甘子、庵摩勒、橄榄、滇橄榄、园酸角、油柑、望果、牛甘子、久如拉(藏语)、麻项邦(傣语)等名。余甘子在304年晋代就始载于《南方草木状》,原译名称庵摩勒,为常用清热解毒药。高达23米,胸径50厘米;树皮浅褐色;枝条具纵细条纹,被黄褐色短柔毛。叶片纸质至革质,二列,线状长圆形,长8-20毫米,宽2-6毫米,顶端截平或钝圆,有锐尖头或微凹,基部浅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干后带红色或淡褐色,边缘略背卷;侧脉每边4-7条;叶柄长0.3-0.7毫米;托叶三角形,长0.8-1.5毫米,褐红色,边缘有睫毛。
产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生于海拔200-2300米山地疏林、灌丛、荒地或山沟向阳处。喜温暖干热气候。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南美有栽培。
(概述图参考:中国自然标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