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ánxiàn

五权宪法

拼音 wǔ quán xiàn fǎ

注音 ㄨˇ ㄑㄩㄢˊ ㄒㄧㄢˋ ㄈㄚˇ

繁体 五權憲法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五权宪法wǔ quán xiàn fǎ

孙中山提出的“立法、司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法制体制。

例如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英文a legal system of bourgeois democracy suggested by Sun Zhongshan that five power and authority of lawmaking,administeration of political,justice,examination and supervising be separated;

国语辞典

五权宪法wǔ quán xiàn fǎ

中华民国现行宪法。采国父独创的五权分立,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各自独立,明文规定于宪法中,以五院组织中央政府,行使五种治权。以避免西方三权分立的流弊。

网络解释

五权宪法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提倡的实行“五权制度”的宪法原则。1906年首先在《民报》(日本东京出版)创刊纪念会上提出,1924年又在《五权宪法》讲演中作了具体阐述。五权制度即“五权分立”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将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这五种治权分别由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机关独立行使,以防止政府之专权;而同时将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由人民掌握,实行所谓“权能划分”。五权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结合我国封建时代的考试、监察二权而成的。孙中山认为,五权宪法的五权制度的宪法原则,可以补救“三权宪法”的三权制度的宪法原则的不完备之处,从而使五权宪法成为实行民治的根本大法。

五权宪法,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对于宪法的创见,是孙的重要思想,曾列入中国国民党党纲。孙对五权宪法早在十九世纪就有酝酿,1906年12月2日始正式见于文字。五权宪法的最核心的思想是政权、治权分立,政权归属国民大会,而治权乃指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监察权、考试权,各自独立运作并互相合作。

汉语词典为您精准解释词语五权宪法的意思、近反义词、造句及用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