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
注音 ㄅㄧˇ ㄩˋ
近义词 比方,譬如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比喻
◎一种修辞方式,即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
英文allegory; comparison; metaphor; figure of speech;
翻译
- 英语 to compare, to liken to, metaphor, analogy, figure of speech, figuratively
- 德语 Metapher (S)
- 法语 parabole (rhétorique)
引证解释
1.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事物。
例证《汉书 · 师丹传》:“天下一统,而称引亡 秦 以为比喻,詿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
元 ·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一折:“[正末云]小将军,你和他廝杀呵,有个比喻。[ 刘无敌 云]将何比喻?[正末唱]你恰便似病羊儿逢着大虫。”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二:“你的比喻不对!男人是不能够拿花来比的。”
2.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即以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它在形式上,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和借喻三类。
国语辞典
比喻
◎将两种相似的事物相比,使得所说的话或所写的文章具体生动,容易了解,富有形象化。例如吝啬的人,可用铁公鸡来比喻其一毛不拔。
网络解释
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造句示例
- 原先的意思是指对某人的惩罚成了对其他人的警告,但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不成熟的行为会使敌人产生戒备。
- 但实际上,带有比喻意思的并不只有口袋而已,我们这里说的金钱通常也是比喻性质的。
- 我以为这是对业绩为王现象的一种比喻,而不应从字面上来理解,但我突然理解了这层意思。
- 对于我们来说要确定比喻的意思,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要遵循三个简单的规则。
- 懒得用比喻了 你知道意思的, 对么?。
- 有意思的是,如果你了解乌托邦这一修辞比喻,其含义常常包括,与教育的乌托邦一般的关系的暗示性信息。
- 这个比喻比很多其它的比喻都长,所以这个比喻可能有不止一个意思。
- 通常,字典中对一个词解释的第一个的意项就是它的字面意思。比喻意思往往具备字面意思的某些属性。
- 虽然表达同等的意思,但是伞的比喻更有概念,不会模糊,简而言之,就是像伞那样的朋友就对了。
- 如果我们比喻云计算到中国的时间,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
- 我知道,我的意思是她在我的比喻里是条船。
- 基本上这句话的意思说你的处境有困难,在这里树林比喻困难的状况。
- 这些形容词的字面意思是指能经得住压力而不被损坏的,比喻义是指能经受住变化或改变的。
汉语词典为您精准解释词语比喻的意思、近反义词、造句及用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