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牛
注音 ㄅㄧㄢ ㄋㄧㄡˊ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鞭牛
◎旧俗立春日造土牛以劝农耕,州县及农民鞭打土牛,象征春耕开始,以示丰兆,谓之“鞭牛”。
国语辞典
鞭牛
◎中国习俗在立春前一日,各地州县官府鞭打春牛迎春,以祈求丰收。
例证唐 · 元稹〈生春诗〉二〇首之七:“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
网络解释
鞭牛
鞭牛又称鞭春牛或鞭春,吴越地区的传统年俗。立春日或春节开年,造土牛以劝农耕,州县及农民鞭打土牛,象征春耕开始,以示丰兆,策励农耕。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周礼 · 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盛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传统民俗语文化的重要内容。
汉语词典为您精准解释词语鞭牛的意思、近反义词、造句及用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