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ǒuchī

口吃

拼音 kǒu chī

注音 ㄎㄡˇ ㄔ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口吃kǒu chī

说话时字音不断重复或词句时时中断。

英文stutter,stammer;

翻译

  • 英语 to stammer, to stutter, also pr. [kou3 ji2]
  • 德语 stottern (V, Psych)​
  • 法语 bégayer, bègue

引证解释

1.一种习惯性的言语缺陷,说话字音重复或词句中断。

例证《史记 · 老子韩非列传》:“非 为人口吃,不能道説,而善著书。”
《三国志 · 魏志 · 邓艾传》:“﹝邓艾﹞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
宋 · 吴曾 《能改斋漫录 · 类对》:“世间事未有无对。 周昌 口吃,而言称期期; 邓艾 口吃,而言称艾艾。”
马南邨 《燕山夜话 · 口吃、一只眼及其他》:“对口吃的人进行嘲笑,并且把口吃的声音记下来,写在历史典籍上,这本来是不必要的,也太不严肃了。”

2.指双声。

例证清 ·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四:“休文 八病, 宋 · 人已不能辨……无叠韵,不口吃者,八病俱离。”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四:“‘古今贵经教’,口吃也;‘屋北鹿独宿’,叠韵也。口吃亦名双声。”

国语辞典

口吃kǒu jí

说话不流利,常有字音重复或词句中断的现象。

例证《汉书 · 卷八七 · 扬雄传上》:“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无为,少耆欲。”
《三国演义 · 第一〇七回》:“艾为人口吃,每奏事必称『艾……艾……』。”

网络解释

口吃 科普中国

口吃(俗称“结巴”、“磕巴”)是一种言语障碍,表现为言语频繁地与正常流利的人在频率和强度上不同、且非自愿的重复(语音,音节,单词或短语)、停顿、拖长打断。它也包括言语前的反常犹豫或停顿(被口吃者称为“语塞”)和某些语音的拖长(通常为元音)。口吃的许多表现不能被他人观察到;这包括对特定音素(通常为辅音)、字和词的恐惧,对特定情景的恐惧,焦虑,紧张,害羞和言语中“失控”的感觉。它牵涉到遗传、神经生理发育、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是非常复杂的语言失调症。

汉语词典为您精准解释词语口吃的意思、近反义词、造句及用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字义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