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然
注音 ㄉㄨㄥˋ ㄖㄢˊ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洞然
◎明亮。
例如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 明 · 归有光《项脊轩志》
英文brilliant; become clear;
引证解释
1.贯通貌。
例证蒋一葵 《长安客话 · 恶峪》引 明 · 顿锐 《恶峪行》:“山形虽恶,中洞然,曲折盘回可寻索。”
明 · 王廷相 《慎言 · 作圣》:“圣人心有是神,则触处洞然,故曰‘声入心通’。”
鲁迅 《集外集 · <痴华鬘>题记》:“出离界域,内外洞然,智者所见,盖不惟佛説正义而已矣。”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四:“诗人能高其志,不为环境所左右,澄然清明,洞然无际,不殉于物,不蔽于情,那么由第二种诗可以进至第一种诗。”
2.穿透貌。
例证清 · 袁祖志 《随园琐记》:“﹝ 陈阿六 ﹞遂率贼用洋枪轰击兄柩三百餘创,前后洞然。”
3.清楚明了貌。
例证唐 · 无名氏 《大唐传载》:“老僧遂於闇室中置五色綵於架,令( 黄彻 )视之……旬后,依稀认其白者。后半载,看五色即洞然而得矣。”
清 · 顾炎武 《与杨雪臣》:“人苟徧读五经,略通史鑑,天下之事,自可洞然,患在为声利所迷而不悟耳。”
鲁迅 《坟 · 科学史教篇》:“今试总观前例,本根之要,洞然可知。”
4.通亮貌。
例证《太平广记》卷三七七引 南朝 · 齐 王琰 《冥祥记》:“铁牀铜柱,烧之洞然,驱迫此人,抱卧其上。”
明 · 归有光 《项脊轩记》:“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冰心 《往事(二)》四:“忽然如同揭开殿顶,射下一道光明来,殿中洞然。”
5.亦作“洞燃”。火熊熊燃烧貌。
例证五代 齐己 《赠持<法华经>僧》诗:“他时劫火洞燃后,神光璨璨如红莲。”
宋 · 苏轼 《磨衲赞》:“劫火洞然,此衲不坏。”
明 · 蒋一葵 《长安客话 · 银山》:“劫火或洞然,此山无变坏。”
6.心地坦白磊落貌。
例证唐 · 韩愈 《唐故朝散大夫尚书库部郎中郑君墓志铭》:“洞然浑朴絶瑕謫,甲子一终反玄宅。”
宋 · 叶适 《朝奉大夫致仕黄公墓志铭》:“临絶视 度 而笑, 度 指其心曰:‘得非能於此洞然乎?’”明 · 李贽 《送郑大姚序》:“观君魁然其容,充然其气,洞然不设城府。”
7.空虚貌。
例证清 · 沉复 《浮生六记 · 闺房记乐》:“余登岸拜奠毕,归视舟中洞然。”
王国维 《文学小言》:“自一方面言之,则必吾人之胸中洞然无物,而后其观物也深,而其体物也切。”
8.象声词。
例证唐 · 柳宗元 《小石城山记》:“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9.恭敬貌。
例证《荀子 · 非十二子》:“訾然洞然,缀缀然,瞀瞀然,是子弟之容也。”
杨倞 注:“洞然,恭敬之貌。”
《淮南子 · 本经训》:“洞然无为而天下自和,憺然无欲而民自朴。”
国语辞典
洞然
1.空空洞洞的样子。
例证唐 · 皇甫枚《王知古》:“食顷,而震方洞然,心思稍安。”
2.明白清楚。
例证《初刻拍案惊奇 · 卷三〇》:“敢此上问,不知李某罪起于何处?愿得副大使明白数他的过误,使某心下洞然。”
网络解释
洞然
洞然 :
贯通。 2.穿透。 3.清楚明了。 4.通亮。 5.亦作"洞燃"。火熊熊燃烧。 6.心地坦白磊落。 7.空虚。 8.象声词。9.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