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
注音 ㄅㄟˇ ㄊㄧㄥˊ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北庭
1.指汉代北单于所统治之地。
2.泛指塞北少数民族所统治之地。
3.唐方镇名。属陇右道。以其治所在北庭都护府,节度使例兼北庭都护,故通称北庭。辖西北伊、西、庭三州及北庭都护府境内诸军镇、守捉。其地后入回纥,继入吐蕃。
4.指燕京。即今北京市。元建都燕京,时汉人称之为北庭。
国语辞典
北庭
1.汉时称北匈奴居住的地方。后泛称北方夷狄之地。
例证《后汉书 · 卷四〇 · 班彪传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
2.唐时称西域为“北庭”,设北庭都护府。见《读史方舆纪要 · 卷五 · 历代州域形势五 · 唐上》。
网络解释
北庭
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始设,辖境在伊州以西,故称伊西(伊州地处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沙州(今甘肃敦煌县城西)与西州之间);治所在北庭都护府,节度使例兼北庭都护,故通称北庭,亦称伊西北庭。统辖伊、西、庭三州以及北庭都护府境内诸军镇、守拙。开元后与碛西四镇节度使时分时合。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地入吐蕃。
汉语词典为您精准解释词语北庭的意思、近反义词、造句及用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