嚄唶
注音 ㄏㄨㄛ ㄐㄧㄝˋ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嚄唶
1.大声呼叫。形容勇悍。
2.借指勇悍之士。
3.震惊貌。
4.多言;大声谈论。形容不知顾忌或意气飞扬。
引证解释
1.大声呼叫。形容勇悍。
例证《史记 · 魏公子列传》:“晋鄙 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
张守节 正义引《声类》:“嚄,大笑;唶,大呼。”
《史记评林》引 明 · 董份 曰:“‘嚄唶’,即 项羽 ‘喑噁叱咤’,状其勇气也。”
唐 · 刘禹锡 《彭阳侯令狐氏先庙碑》:“夫 浚 师嚄唶难治,乘衅窃发,寖成习俗。”
清 ·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二:“抑吾闻之, 向公 嚄唶宿将, 和公 亦身负重名,手握牙璋,龚行天罚。”
2.借指勇悍之士。一说为多言。参见《史记 · 魏公子列传》 司马贞 索隐。
例证《宋史 · 文苑传三 · 路振》:“常作《祭战马文》曰:……‘壮士怒兮山可擘,猛马哮兮虎可咋。何嚄唶之无勇,反迁延而避敌。’”
3.震惊貌。
例证明 ·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二:“杨公 日飞檄,束湿诸将,以为距贼不宜太远。诸将嚄唶,计无所出,咸相约尾追。”
清 · 钱谦益 《文毅赵公神道碑铭》:“朝右持清议者,嚄唶莫敢发声。”
陈三立 《江上读王义门赠答诗因次韵寄和》:“江都 王生 好事者,闻之嚄唶交攒眉。”
4.多言;大声谈论。形容不知顾忌或意气飞扬。
例证唐 · 柳宗元 《答问》:“僕乃蹇浅窄僻,跳浮嚄唶,抵瑕陷厄,固不足以趑趄批捩而追其跡。”
清 · 赵翼 《春农同年挽词》:“嚄唶壮怀灯下酒,懵腾老雾眼中花。”
陈其锟 《<螺涌竹窗集>题词》之一:“书生嚄唶喜谈兵,岂识兵机与贼情。”
5.鸟叫声。
例证宋 · 陆游 《春晓》诗:“烟迷芳草苍茫色,鹊占高枝嚄唶声。”
国语辞典
嚄唶
1.多言、大声呼笑。
例证《集韵 · 入声 · 陌韵》:“嚄,嚄唶,多言。”
2.刚健的样子。
例证《史记 · 卷七七 · 魏公子传》:“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
网络解释
嚄唶
嚄唶,汉语词汇。
拼音:huò zè (出自高中语文课本;《古汉语大字典》)
huò zuò (《古汉语成用字词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
释义:1、大声呼叫。形容勇悍。2.借指勇悍之士。3.震惊。4.多言;大声谈论。形容不知顾忌或意气飞扬。5.鸟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