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骨的成语

带骨的四字成语(共找到274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捶骨沥髓 同“敲骨吸髓”。喻残酷搜括民财。 唐・陆贽《论长吏以增户加税辟田为课绩》:“今或重困疲羸,力求附益,捶骨沥髓,隳家取财,苟媚聚敛之司,以为仕进之路。”
骨肉相连 像骨头和肉一样互相连接着。比喻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北齐书・杨愔传》:“常山玉以砖叩头,进而言曰:‘臣与陛下骨肉相连。’”
千里骏骨 比喻贤才。 明・李贽《复梅客生》:“若计此时有具眼人能破格欲求千里骏骨,难矣!”
析骨以爨
换骨夺胎 比喻诗文活用古人之意,推陈出新。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换骨夺胎法》:“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痛心刻骨 伤痛入骨髓。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明史・刘健传》:“臣等遭逢先帝,临终顾命,惓惓以陛下为托,痛心刻骨,誓以死报。”
主心骨 可以倚仗、做为凭借或起核心作用的人或事物。也指主见,主意。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23章:“从面容上看,松田像是有了主心骨。”
沦肌浃骨 沦:深入;浃:通彻。
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
《淮南子・原道训》: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
起死人,肉白骨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 《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劳筋苦骨 谓劳动繁重,使筋骨疲劳痛苦。 东汉・班固《汉书・王褒传》:“故工之用钝器也,劳筋苦骨。”
切骨之寒 切骨:彻骨,渗透到骨头里。
形容冷得刺骨。
南朝・梁・萧统《黄钟十一月启》:“酌醇酒而据切骨之寒。”
众毁销骨 指众多的毁谤,可以销熔人的骨骼。比喻谗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宋・李纲《宫词谢表》:“众毁销骨,虽贻投抒之嗟;太阳中天,必冀容光之照。”
透骨酸心 形容极度伤心。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她自己心中,以有一腔的弥天恨事,透骨酸心。
凤骨龙姿 形容超凡的体格和仪态。 《云笈七签》卷四:“今视子之质,实霄景高焕,圆精重照,凤骨龙姿,脑色宝曜。”
金丹换骨 喻诗人创作进入了造诣极深的顿悟境界。 宋・陆游《夜吟》诗:“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钱仲联校注:“金丹换骨云者,盖以喻学诗工夫由渐修而入顿悟之境界。”
劲骨丰肌 劲:强有力;丰:丰满美好。
形容书法笔势有力而丰润。
唐・张怀雚《书断》:“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
毛骨俱竦
敲骨搾髓 犹敲骨吸髓。比喻剥削压搾极其残酷。
死骨更肉 犹起死回生。 唐・牛肃《吴保安传》:“使亡魂复归,死骨更肉。”
病入骨隨 骨隨:骨髓。
病到骨头里。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或事态严重无法挽救。
先秦・韩非《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鍼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隨,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隨,臣是以无请也。”
粘皮带骨 形容言行不干脆,不爽快。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我是一刀两断的性子,不学那粘皮带骨。”
刻骨铭心 刻:刻划;铭:在金属上刻写。
刻在骨头上;铭刻在心灵中。形容感受深刻或感激之至。
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眼饧骨软 眼饧:眼色朦胧。
视觉模糊,骨节酥软。形容迷矇疲倦的神态。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刚至房中,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宝玉此时便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
柴毁骨立 形容因居父母丧过度哀痛,身体受到摧残,消瘦憔悴的样子。 《北史・陈孝意传》:“在郡菜食斋居,朝夕哀临,每一发声,未尝不绝倒,柴毁骨立,见者哀之。”
碎身粉骨 身体粉碎。指死亡。多指为某种目的而献身。 《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暂愿不为(违)于说者,碎身粉骨效驱驰。”
槌骨沥髓 槌:同“捶”,敲打;沥:滴;髓:骨髓。
敲碎骨头来吸骨髓。比喻剥削压迫极其残酷。
宋・陆九渊《与宋漕》:“贪吏并缘,侵欲无艺,槌骨沥髓,民不聊生。”
钻心刺骨 钻入心里,侵入骨中。形容刺激极深。 清・李渔《比目鱼》第六回:“一到登场的时节,他把我认做真妻子,我把他认做真丈夫。没有一句话儿,不说得钻心刺骨。”
刻骨之恨 形容终生难忘的仇恨。 后汉书马后纪:“如今不讳,使臣长抱刻骨之恨。”
铭刻心骨 比喻感念极深,永远不忘。 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形销骨立 身体消瘦;骨架凸现。形容身体极为消瘦。形:身形;形体;销:消瘦;枯槁;骨:骨架;立:树立;凸现。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骨的成语、带骨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