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骇的成语

带骇的四字成语(共找到45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骇心动目 犹言惊心动目。 宋・苏轼《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传观左右,失手坠于江中,乃祷于神,愿复得之,当藏之庙中,为往来者骇心动目诡异之观。”
骇目惊心 使人见到非常震惊。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平地水深数丈,树头牵夫藻荇,舵尾压于楼台,骇目惊心,声如万马。”
骇人听闻 骇:惊吓;震惊。
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答詹师书》:“浙中近年怪论百出,骇人听闻,坏人心术。”
骇状殊形 犹言奇形怪状。 清・祝德麟《海啸》诗:“阳侯拜,天吴舞,骇状殊形不可数。”
惊世骇俗 世、俗:指一般人。
使一般人感到惊骇。
明・刘基《贾性之市德斋记》:“是皆为惊世骇俗,而有害于道。”
高世骇俗 高世:超出世人;骇:惊吓,震惊。
具有令一般人吃惊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骇人视听 使人目见耳闻感到震惊。 唐・魏征《隋书・王劭传》:“或文词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大为有识所嗤鄙。”
危言骇世 骇;震惊,害怕。故作惊人之语,使世人听了吃惊。 宋・吕祖谦《馆职策》:意者危言骇世,姑一快胸中之愤也。
惊风骇浪 喻使世俗震动、极不寻常。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据地保那张报单,五路通详上去,奉到宪批,批了‘如详办理’四个大字,把一桩惊风骇浪的大案,办得来云过天空!”
惊耳骇目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天震地骇 震:震动。
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有时形容事件、场面令人惊骇。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裴松之注:“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
震天骇地 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 《晋书・孙楚传》:“烟尘俱起,震天骇地。”
骇龙走蛇 龙蛇被掠走。形容声势浩大。
惊心骇目 同“惊心骇瞩”。 达时《夫已氏之支那观》:“不学如余,固不能直揭其隐,亦聊为读者惊心骇目,不为所惑之一助云尔。”
鸟骇鼠窜 形容惊恐逃窜。 宋・曾巩《救灾议》:“彼知己负有司之禁,则必鸟骇鼠窜,窃弄锄梃于草茅之中,以扞游缴之吏。”
骇人闻见 见“骇人视听”。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风激电骇 形容势猛。同“风激电飞”。 《南史・梁纪上・武帝》:“凭险作守,兵食兼资,风激电骇,莫不震叠。”
动心骇目 骇目:使人看了感到惊骇。
看了使人感到心动惊骇。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
宋・陆游《跋兰亭乐毅论并赵岐王帖》:“王遗墨藏家庙者,今虽仅存,某尝获观,皆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骇人闻听 见“骇人听闻”。 《豆棚闲话・小乞儿真心孝义》:“[吴贤]忽一日仰天而叹,说出一句骇人闻听之言,道人生天地间,上不做玉皇大帝,下情愿做卑田乞儿,若做个世上不沉不浮,可有可无之人,有何用处?”
惊心骇神 谓内心感到十分震惊。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须达闻说,惊心骇神,渴仰之情,不离心腑。”
狂涛骇浪 比喻剧烈的社会运动。 清・梁启超《近代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其立于城上之罗兰夫人及狄郎的士党,遂不得不为狂涛骇浪之所淘尽矣。”
波骇云属 犹波属云委。比喻连续不断,层见迭出。 《北齐书・文苑传序》:“至夫游夏以文词擅美,颜回则庶几将圣,屈宋所以后尘,卿云未能辍简。于是辞人才子,波骇云属。”
鸟惊鱼骇 像鸟、鱼那种受惊的样子。 明・张居正《答蜀中开府谭二华书》:“其民犷悍易动,大抵绥之则靖,扰之则乱,怠则顿网诡衔,急则鸟惊鱼骇。”
骇浪惊涛 骇:使惊怕;涛:大波浪。
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唐・田颖《玉山堂文集・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目眐心骇 因惊恐而楞住的样子。 清・藤谷古香《轰天雷》第八回:“六人从容就戮,不多时将六人尽数斩了,刽子手将血淋淋六个头颅献上,看的人都目眐心骇。”
麇骇雉伏 形容惊怕躲藏。 北宋《新唐书・秦宗权》:“自关中薄青齐,南缭荆郢,北亘卫滑,皆麇骇雉伏,至千里无舍烟。”
洞心骇目 形容使人惊异。 宋・杨万里《答周监丞》:“‘濯龙’二大字,洞心骇目,得未曾有。”
惊心骇瞩 谓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 《宋书・孔琳之传》:“降死之生,诚为轻法,然人情慎显而轻昧,忽远而惊近,是以盘盂有铭,韦弦作佩,况在小人,尤其所或目所不睹,则忽而不戎,日陈于前,则惊心骇瞩。”
游心骇耳 发人遐想,动人听闻。 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论》:“可以览观扬意,以示后世好事者读之,以游心骇耳,以附益上方太史公之三章。”
惊愚骇俗 使愚昧鄙俗之人感到震惊。 清・李绂《裕州观祷雨》诗:“神或附人称马子,惊愚骇俗走相使。”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骇的成语、带骇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