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额的成语
带额的四字成语(共找到30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破头烂额 | 犹言头破血流。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爱奴》:“两争不决,操戈相向,两人破头烂额而赴公庭焉。” |
举手加额 | 拱手与额相齐,是古人表示欢庆的意思。 | 宋・陈亮《与韩子师侍郎书》:“百姓闻贤使君之来,举手加额,以为天眼开矣。” |
朱衣点额 | 朱:红色。 指科举中选。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8卷:“年年科举,岁岁观场,不能得朱衣点额,黄榜标名。” |
面额焦烂 | 因受炮烙之刑或烧伤,脸颊和额头被烧得焦糊的样子。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 |
额首称庆 | 把手放在额上,表示庆幸。 | |
头焦额烂 | 形容十分狼狈窘迫。 | 《尺牍新抄》第七卷:“非苦非甜,人之头焦额烂,脱之无奈丝牵。” |
龙门点额 | 比喻仕路失意或科场落第。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尔雅》曰:‘鳣,有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 |
以手加额 | 把手放在额上。表示欢欣庆幸。 | 宋・杨万里《章贡道院记》:“斯言一出,十邑之民,以手加额,家传人诵。” |
铜头铁额 | 铜铸的头,铁打的额。形容人勇猛强悍。 | 《海内十洲记・聚窟洲》:“及有狮子辟邪凿齿天鹿,长牙铜头铁额之兽。” |
举手扣额 | 举:抬;扣:敲击。 抬起头来拍击额头,表示气愤已极。 |
宋・洪迈《夷坚丁志・永宁庄牛》:“民泣清不悛,但时举手扣额,诉于天地。” |
燕额虎头 | 同“燕颔虎头”。 | |
鼻青额肿 | 鼻子发青,额头肿起。形容脸部伤势严重。 | 古华《芙蓉镇》第三章:“只有十多岁的娃娃们不知利害,不肯就范,但愿经过几回鼻青额肿的教训后,才不再作超越父母社会级别的轻举妄为。” |
额手相庆 | 见“额手称庆”。 | 清・王韬《淞滨琐话・卢双月》:“泥金高揭,邻里喧哗,挤庭下几满。喜极入告,额手相庆。” |
额蹙心痛 | 极度忧愁伤心貌。 | 明天放道人《〈四声猿〉序》:“《渔阳》意气,泉路难灰,世人假慈悲学大菩萨,而勤王断国之徒,多在涂脂调粉之辈,此文长所为额蹙心痛者乎。” |
额手称庆 | 额:头;称:说;表示;额手:以手加额;手拍额头。 是把手放在额头上表示庆幸。形容人们在忧困中获得喜迅时高兴和喜悦的神态。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文公至绛,国人无不额手称庆。” |
疾首蹙额 | 疾首:头痛;蹙额:皱眉。 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 |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下》:“举疾首蹙額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
虎头燕额 | 形容王侯的贵相或相貌的威武。 | 明・无心子《金雀记・掷果》:“我虎头燕额,羞杀他脸似桃花。” |
愁眉蹙额 | 因发愁而紧皱眉头。 | 茅盾《血战后一周年》:“内地的小商人为了上海‘钱庄不通’而愁眉蹙额。” |
举首加额 | 举:抬起;额:额头。 拱手与额相齐,表示喜悦庆幸。 |
宋・司马光《谕若讷》:“上乃飞白‘安静’二字,以赐若讷,若讷然后举首加额,受而藏之。” |
坚额健舌 | 厚颜利口。 |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世俗饰伪诈行,为民巫祝,以取厘谢,坚额健舌,或以成业致富。” |
目语额瞬 | 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形容处事精明狡猾。 | 明・王志坚《表异录・邑里》:“目语额瞬,言市人精黠也。” |
额外主事 | 明清时为各部司员的低级官吏。一般由没有考中庶吉士的进士充任,也可以由皇帝赏赐。 | |
烂额焦头 | 形容十分狼狈窘迫的样子。 | 宋・李纲《谢移沣州居住表》:“进不量其浅薄,退遂致于烂额焦头。” |
燋头烂额 | 同“焦头烂额”。 | |
额手称颂 | 同“额手称庆”。 | 《野叟曝言》第五七回:“须臾,任公等喜孜孜的陆续了出来,诉说所以,没一个不咋舌惊叹,如醉如梦,额手称颂,欣喜欲狂。” |
焦头烂额 | 头部和额部被烧焦、灼烂。比喻受到严重打击而惨败。也形容忙得不知如何是好;非常狼狈窘迫。 | 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令论功而清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
皱眉蹙额 | 蹙:收缩。 布满皱纹的样子。 |
|
额手加礼 | 表示敬意。 | 章炳麟《与上海国民党函》:“外人之额手加礼者,今且相与鄙夷。” |
攒眉蹙额 | 攒眉:皱眉。 蹙额:皱额头。 眉头额头紧皱。形容愁闷的表情。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五卷:“只见那女郎侧身西坐,攒眉蹙额,有不胜怨恨的意思。” |
头痛额热 | 见“头疼脑热”。 |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俺两口儿有些头痛额热,思想你时,见这半个衫儿,便是见您两口儿一般。”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额的成语、带额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