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顿的成语

带顿的四字成语(共找到50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顿足捶胸 用脚跺地,以拳捶胸。形容极度悲痛或恼怒,到了极点。 明・吴元泰《东游记》第七回:“只见杨子哀号哽咽,顿足捶胸,抚棺长恨,欲拔剑自刎。”
抑扬顿挫 抑:降低;挫:转折。
形容声音高低起伏;节奏分明;和谐悦耳。一般指音乐、朗诵。有时也指文学作品。
宋・张戎《岁寒堂诗话》卷上:“而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
顿脚捶胸 同“顿足搥胸”。 《中国民间故事选・打碎的碗》:“可是国王顿脚捶胸地骂道:‘没用的东西们,如果发现碗上有一道裂纹,就反你们每本个中绞死一个!’”
顿首再拜 顿首:以头叩地而拜;再拜:拜两次。
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亦指旧时信札中常用作向对方表示敬意的客套语。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勾践顿首再拜曰:‘孤尝不料力,乃与吴战,困于会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徙欲与吴王接踵而死,孤之愿也。’”
饱餐一顿 指大吃一顿。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0回:“何千户又预备头脑小席,大盘大碗,齐齐整整,连手下人饱餐一顿。”
搓手顿足 形容焦急不安的样子。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4回:“‘你要把老爷的大事误了那可怎么好!’说着急得搓手顿足。”
撧耳顿足 用手抓耳,以脚顿地。形容束手无策。 宋・王铚《默记》上卷:“张立于屏风后见之,撧耳顿足。”
顿口无言 张口结舌,说不出话。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3回:“骂得王庆顿口无言,插烛也似磕头求方便。”
铿锵顿挫 铿锵: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形容音律和谐有力、动听。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2回:“这一出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了。”
顿足捩耳 形容束手无策的困态。 宋・王銍《默记》卷上:“晋公候于阁门,见其甚久。则顿足捩耳云:‘无及矣。’”
顿学累功 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钝学累功,不妨精熟。”
顿口拙腮 比喻嘴笨,不善于说话。
顿足不前 停顿下来不前进。
茅塞顿启
仓腐寄顿 仓:仓库;腐:腐烂;寄顿:储存。
仓库里储存的陈米已经腐烂。
宋・文天祥《正气歌序》: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
椎胸顿足 形容人悲痛、悔恨等时的情状。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二节:“无以少异于平时,乃椎胸顿足,痛恨于我国民之心既已死尽也。”
沉郁顿挫 郁:低沉郁积。
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
唐・杜甫《进雕赋表》:“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整顿乾坤 乾坤:指天地、阴阳等。
指治理天下,使混乱的局面转变为安定。
唐・杜甫《洗兵马》诗:“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
猗顿之富 猗顿:春秋时鲁国人,家境富裕。
像猗顿那样富有。泛指拥有巨额财产。
《韩非子・解老》: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
顿纲振纪 整顿朝纲,重振法纪。 《资治通鉴・周显王四十八年》:“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胡三省注:“顿,谓整顿。”
顿兵坚城 顿:停留;坚城:坚固的城池。
把军队停驻在敌人的坚固城池下。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顿之燕坚城之下。
搓手顿脚 形容焦急不耐烦的样子。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4回:“县太爷急的搓手顿脚,叫了签稿,请了刑名师爷,大家斟酌,想不出一个法子。”
摇首顿足 摇着头,跺着脚。非常懊恼或惋惜的神态。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必为我国之祸!”
流离颠顿 见“流离颠沛”。 宋・曾巩《永兴尉章佑夫人张氏墓志铭》:“维能顺其性,所以居流离颠顿之间,而不为悲哀愁忧乱其志也。”
顿足失色 顿足:跺脚。
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
形容十分惊慌。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成仓猝莫如所救,顿足失色。”
沉疴顿愈 沉疴,拖了很久的重病。顿,忽然、马上。全句是说病了很久,忽然痊愈。 晋书乐广传:“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顿开茅塞 头脑本来像被茅草堵塞住;忽然被打开了。比喻因受启发而忽然心思开朗;明白了道理或消除了疑团。 战国・孟子《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牵衣顿足 形容极为悲痛,难以分享的样子。 唐・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抚膺顿足 抚膺:拍着胸膛;顿足:以脚跺地。
形容悲痛或悔恨的样子。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卷:“荆公展转寻思,抚膺顿足,懊悔不迭。”
顿足搓手 着急惋惜的样子。 梁启超《变法通义・论科举》:“不怀顾犬补牢之义,徒效渊鱼丛爵之愚,犹复顿足搓手。”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顿的成语、带顿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