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隐的成语

带隐的四字成语(共找到93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隐跃纸上
时隐时现 现:显露。
时而隐没时而现出。形容隐隐约约、依稀可见的状态。
明・袁宏道《广庄・人间世》:“子房当烹狗藏弓之世,时隐时现,托赤松以自保。”
发隐擿伏 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 宋・秦观《越州请立程给事祠堂状》:“[程给事]发隐擿伏,敏捷如神。”
隐居求志 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 春秋・孔子《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探幽索隐 同“探赜索隐”。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纪策考》:“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
探赜索隐 探:寻求,探测;赜:幽深玄妙;索:搜求;隐:隐秘。
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
《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
隐志相及 隐:忧伤;及:至,到。
忧痛之心相通。形容互相同情。
《吕氏春秋・精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
若隐若现 好像隐没了;又好像现出了。形容隐隐约约、依稀可见的状态。 唐・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现,运有福而长今。”
怵惕恻隐 怵惕:惊恐害怕。
形容人既担惊受怕,又同情怜悯。
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隐天动地
大隐朝市 朝市:朝廷和集市。
指真正的隐士不必隐居山林,可以隐居在闹市。
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隐鳞戢羽 见“隐鳞戢翼”。 清・钱谦益《序》:“古之文人才士,当其隐鳞戢羽,名闻未彰,必有文章钜公,以片言只字定其声价。”
韬迹隐智 谓藏匿踪迹,不露才智。 北齐・刘昼《新论・韬光》:“是以古之有德者,韬迹隐智,以密其外。”
花遮柳隐 形容不让人看见,悄悄地走。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1回:“五儿听罢,便心下要分些赠芳官,遂用纸另包了一半,趁黄昏人稀之时,自己花遮柳隐的来找芳官。”
韬光隐迹 同“韬光晦迹”。 金・马钰《满庭芳・咏和师叔辞世》词:“怀美,便韬光隐迹,二十余年。”
恻隐之心 恻:悲伤;隐:伤痛;恻隐:对遭受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指怜悯受苦受难者的心情。
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钩深索隐 钩:钩取;索:探索。
色取深处的,探索隐秘的。指钻研深奥的学问,探索隐秘的事情。
《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见贤不隐 贤:道德高尚的人;隐:隐藏。
看见道德高尚的人不去埋没。
西汉・桓宽《盐铁论・刺权》:“见贤不隐,食禄不专,此公叔之所以为文,魏成子所以为贤也。”
如有隐忧 忧:愁苦,忧愁。
好像内心有说不出的忧愁。
《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直言无隐 直言无讳。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臣不忍坐视君国之危亡,故敢直言无隐。”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三回:“年兄宜直言无隐,某亦有肺腑相通。”
匿迹隐形 隐:隐藏。
隐藏形迹,不使人知。
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那厮口内顽涎望着我面上零,再不和他亲折征,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遁世隐居 避世而深居不仕。 汉・焦赣《易林・革之旅》:“遁世隐居,竟不逢时。”
隐迹埋名 隐藏行踪、埋没名姓以求不使人知。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或有山间林下,怀才抱德,隐迹埋名。”
岩栖谷隐 指隐居山谷之中。亦作“岩栖谷饮”。 宋叶适《总干黄公行状》:“士不遇,岩栖谷隐,姓名沦灭,其常也。”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见:通“现”;显:明显。
看来是隐蔽的、最细微的,实际上是最明显、最具体的。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潜休隐德 隐藏美德。 明・方孝孺《宋氏为善堂记》:“而推荣二代,潜休隐德,见称于圣主,而大白于四方。”
隐迹潜踪 潜:深藏;踪:踪迹。
隐藏自己的行踪。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2回:“见是行者落下云来,却又收了宝杖,一头淬下水,隐迹潜踪,渺然不见。”
泥中隐刺 比喻说话中带着讥讽。 元・高茂卿《儿女团圆》第四折:“莫怪他泥中隐刺,他又不曾道节外生枝。”
难伸之隐 隐:隐衷,隐情。
隐藏在内心深处难以说出口的隐衷。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3回:“姑娘也就难免有难伸之隐。”
赜探隐索 赜:幽深难见。
指探索事物的奥秘。
《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隐的成语、带隐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