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闷的成语

带闷的四字成语(共找到21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闷海愁山 忧愁如山,苦闷似海。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象海一样深,无法排遣。 元・施惠《幽闺记・三十二缨闺拜月》:“听说罢姓名家乡,这情苦意切,闷海愁山将我心上撇,不由人不泪珠流血。”
闷声不响 不言不语,一声不响。 梁实秋《吸烟》:“我没有选择黄道吉日,也没有诹访室人,闷声不响的把剩余的纸烟一古脑儿丢在垃圾堆里。”
拉闲散闷 说闲话,闲聊解闷。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五回:“拉闲散闷耍子而已。”
消愁释闷 消:消除;释:解除。
消除愁闷,使身心愉快。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九夏名花,遍地亭而照灼。足可消愁释闷,悦畅心神。”
头昏脑闷 犹言头昏脑胀。 元・赵明道《斗鹌鹑・题情》套曲:“困腾腾头昏脑闷。”
打闷葫芦 闷葫芦:比喻难猜解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
指猜测令人纳闷的话事事情。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恐把仙机泄漏,遂掩了卷册,笑向宝玉道:‘且随我去游玩奇景,何必在此打这闷葫芦。’”
消愁破闷 消除忧愁,破除郁闷。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但观其事迹原委,亦可消愁破闷。”
闷嘴葫芦 不爱说话的人。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四章:“生气地对这个不会喝酒,偏要喝酒的闷嘴葫芦讲:‘你可真出息,喝醉了给娘丢脸来啦!’”
遁俗无闷 见“遁世无闷”。 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闷闷不乐 闷闷:心情不愉快。
形容心情烦闷抑郁。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8回:“意欲弃布他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终日闷闷不乐。”
闷闷不悦 闷闷:心情不舒畅,心烦;悦:愉悦。
形容心情烦闷不快活。
明・郭勋《英烈传》第24回:“‘只可惜他落在别国,倒在此处做了对头。奈何,奈何!’闷闷不悦,这也不题。”
消愁解闷 消除忧愁,解除烦闷。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搽旦云]我不和你撒赖撒痴的,断了酒者![正末唱]教我断消愁解闷瓮头香。”
闷怀顿释 心中的忧虑、烦闷一下子就消失了。
遁逸无闷 见“遁世无闷”。 南朝・梁・江淹《无为论》:“欲使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舒卷随取,进退自然,遁逸无闷,幽居永贞,亦何荣乎?”
闷葫芦 比喻很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好着我沉吟半晌无分诉,这画的是徯幸杀我也闷葫芦。”
愁山闷海 忧愁如山,苦闷似海。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象海一样深,无法排遣。 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俺又不曾弄月嘲风,怎揽这场愁山闷海。
遁世无闷 谓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易・乾》:“不成乎名,遁世无闷。”孔颖达疏:“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闷胡卢 比喻难以猜破的哑谜,或难以弄清楚的事情。 鲁迅《彷徨・肥皂》:“这是什么闷胡卢,没头没脑的。”
心烦意闷 心烦:心情烦躁;意闷:思想杂乱。
心思烦乱,不知怎样才好。
战国・楚・屈原《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
闷在鼓里 被包在鼓里面。比喻受人蒙蔽,对有关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知道。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坐井观天,闷在鼓里,怎么行?”
散闷消愁 散:排遣。
排遣郁闷,解除忧愁。
元・高安道《哨遍・嗓淡行院》套曲:“待去歌楼作乐,散闷消愁,倦游柳陌烟花。”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闷的成语、带闷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