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邪的成语

带邪的四字成语(共找到62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家言邪学 家言:一家之言,指偏见;邪:不正当;邪学:邪说。
指偏见邪说。
战国・赵・荀况《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此家言邪学所以恶儒者也。”
归邪返正 返:回归。
指改正错误,返回正确道路。
唐・韦表微《麟台碑铭》:“周虽不纲,孔实嗣圣,《诗》《书》载删,《礼》《乐》大定,惩恶劝善,归邪返正。”
淫辞邪说 夸大失实的言论,荒谬的学说。 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下》:“头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邪不伐正 见“邪不犯正”。 汉・王符《潜夫论・巫列》:“夫妖不胜德,邪不伐正,天之经也。”
闲邪存诚 闲:防备,禁止。
约束邪念,保持诚实。
《周易・乾》:“闲存其诚。”孔颖达疏:“闲邪存其诚者,言防闲邪恶,当自存其诚实也。”
除邪惩恶 惩:处罚。
清除邪气,惩办坏人。
鲁迅《编校后记》:“他爱看侠士小说,固此发了游侠狂,硬要到各处去除邪惩恶,碰了种种钉子。”
邪魔歪道 指不正当的言行或途径。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邪魔歪道弄来的东西,咱不稀罕!”
扶正黜邪 扶助正道,除去邪恶。 汉・蔡邕《对诏问灾异》:“圣意勤勤,欲清流荡浊,扶正黜邪。”
弃邪归正 指抛弃邪行,归向正道。 清・钮琇《觚剩・舒氏义烈》:“今公已弃邪归正,承袭王封。”
愤世疾邪 犹愤世嫉俗。 唐・韩愈《杂说》之三:“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疾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背邪向正
反邪就正
莫邪钝,铅刀铦 莫邪:古代名剑;铅刀:铅制的刀;铦:锋利。
认为莫邪不锋利,反而认为铅刀锋利。比喻把有才德的人弃置不用,而用品质不好的人。
汉・贾谊《吊屈原文》: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铷刀为铦。
中正无邪 中正:端庄正直;邪:邪僻,不正派。
端庄正直,没有偏邪。
西汉・戴圣《礼记・乐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
弃邪从正 谓抛弃邪行,归向正道。 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纯正无邪 邪:不正当。
纯洁真挚,没有一点邪念。
邪魔外祟 邪恶的鬼怪。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9回:“只是人自己疑心,所以招出一些邪魔外祟来缠扰。”
反邪归正 邪:不正当,不正派;归:回到。
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7回:“将军反邪归正,与宋某同灭田虎,回朝报奏朝廷,自当录用。”
乖僻邪谬 乖:乖张,不顺;僻:孤僻。
指性格古怪孤僻,不近人情。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
邪不敌正 犹言邪不犯正。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庄攈松》:“邪不敌正,理固然也。”
天真无邪 邪:不正当。
心地善良纯洁,没有不正当的想法。
丁玲《风雪人间》上卷:“我是一个天真无邪的人,是一个革命战士,是党的儿女。”
指佞触邪 佞:花言巧语的小人;触:冲撞。
指斥奸小,抵制邪恶。
唐・李世民《唐太宗敕》:“宪宦之职,在指佞触邪。”
异端邪说 邪说:有害的学说。
异端:不符合正统的思想或理论。
与正统的思想不相容的主观或学说。
宋・赵与时《宾退录》第二卷:“异端邪说日交驰,圣哲攻之心费辞。”
邪说异端 邪说:有害的学说;异端:不正统。
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或指荒诞不经的道理。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18回:“鹏儿开口,即为高蹈之路。孩儿正脑着他入于邪说异端,母亲怎反奖起他来。”
革邪反正 革除错误,回到正道上。 晋・葛洪《抱朴子・勖学》:“荡汰积埃,革邪反正。”
放辟邪侈 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
指肆意作恶。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邪门歪道 指不正当的门路;手段或不正经的事情。 《药师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
邪不胜正 犹言邪不犯正。 明・罗贯中《平妖传》第34回:“自古道‘邪不胜正’。吾仗天威讨诛反贼,有何惧哉!”
舍正从邪 舍:放弃;邪:不正当,不正派。
舍弃正当的事不做,而去干邪恶的勾当。
汉・仲长统《昌言》:“乃舍正从邪、背道而驰奸,彼独能介然不为,故见贵也。”
目不邪视 邪:通“斜”。
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妇人请竺同载。竺上车端坐,目不邪视。”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邪的成语、带邪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