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遁的成语

带遁的四字成语(共找到46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遁天妄行 谓违背自然规律而胡作非为。 南朝・宋・宗炳《明佛论》:“皆违理谬感,遁天妄行,弥非真有矣。”
深藏远遁 遁:隐去。
藏身于深密之处,远远地离开人群。指避世隐居。
宋・杨万里《论相上》:“古之君子之相其君,亦不敢犯天下之所不许,天下不许而君许之,君子有深藏远遁,以自脱天下之讥而已。”
望风而遁 远远望见敌人的踪影或强大气势,即行遁逃。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蛮酋惩交趾之败,望风而遁。”
遁迹空门 见“遁入空门”。 《天雨花》第五回:“逼得我,此一身,走投无路,因此上,来披剃,遁迹空门。”
遁天倍情 谓违背天然之性而加添流俗之情。一说,违背天性与真情。倍,通“背”。 战国・庄子《庄子・养生主》:“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成玄英疏:“言逃遁天理,倍加俗情。”
遁俗无闷 见“遁世无闷”。 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遁世遗荣 谓避世隐居而抛弃荣华富贵。 晋・慧远《答何镇南书》:“是故遁世遗荣,反俗而动。”
飞遁离俗 飞遁:指隐退。
指隐退而远离尘俗。
三国・魏 曹植《七启》:“隐居大荒之庭,飞遁离俗。”
遁世离俗 谓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 《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汉・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离俗,自拥石赴河,故言抗迹也。”
遁迹匿影 谓隐藏踪迹和身形。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七》:“但诸公皆不知用兵,闻贼至则盛怒而出,一有败衄则退然沮丧,遁迹匿影唯恐不密。”
潜遁幽抑 潜遁:隐匿、躲藏;幽抑:幽居。
逃避世俗,过隐居生活。
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
遁阴匿景 隐藏形迹。 晋・陆云《南征赋》:“遁阴匿景,静言勿哗。”
遁世离群 犹言避世独处。 《元史・隐逸传序》:“后世之士,其所蕴蓄或未至,而好以迹为高,当邦有道之时,且遁世离群,谓之隐士。”
禽奔兽遁 遁:逃跑。
鸟兽奔逐逃避。比喻人奔波追逐。
宋・苏洵《审势》:“及其后世失德,而诸侯禽奔兽遁,各固其国,以相侵扰。”
遁天之刑 谓违背自然规律所受的刑罚。 战国・庄子《庄子・养生主》:“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遁世绝俗 见“遁世离俗”。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能使人有孤臣孽子摈弃而不容之感,遁世绝俗之悲,泥而不滓,蝉蜕污浊之外者,诗也。”
遁迹藏名 犹言隐居不出。 《东周列国志》第八九回:“功成辞赏,遁迹藏名。”
遁名改作 窜改物名,改变作品。
凿坏以遁 谓隐居不仕。语本《淮南子·齐俗训》:“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
”。
《淮南子・齐俗训》:“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
遁入空门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
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门,我听见,并不惊异。”
遁迹销声 谓隐居不出。 《旧唐书・韦嗣立传》:“若任用无才,则有才之路塞,贤人君子所以遁迹销声,常怀叹恨者也。”
遁形远世 犹言避世隐居。 《后汉书・逸民传・法真》:“真曰:‘吾既不能遁形远世,岂饮洗耳之水哉?’遂深自隐绝,终不降屈。”
遁迹黄冠 谓避开尘世而做道士。 刘复《奉答王敬先生》:“原来先生是个留学日本速成法政的学生,又是个‘遁迹黄冠’的遗老,失敬失敬。”
闻风逃遁 风:风声,消息;逃遁:远逃。
听到一点风声就逃得远远的。
明・徐渭《英烈传》第四十四回:只见城门大门,百姓携老扶幼,一路跪接,备说镇守元将,闻风逃遁。
闻风自遁 闻:听到;风:风声,消息;遁:逃跑。
听到风声自己逃跑了。形容非常怕对方。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二:贾似道打听得蒙古有事北归,鄂州围解,遂将议和称臣纳币之事瞒过不提,上表夸张己功。只说蒙古俱己威名,闻风远遁。
遁世无闷 谓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易・乾》:“不成乎名,遁世无闷。”孔颖达疏:“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肥遁鸣高 退隐避世,自以为清高。 清・刘鄂《老残游记》第六回:“昨儿听先生鄙薄那肥遁鸣高的人,说道:‘天地生才有限,不宜妄自菲薄。’”
遁世隐居 避世而深居不仕。 汉・焦赣《易林・革之旅》:“遁世隐居,竟不逢时。”
凿坯而遁 见“凿坏以遁”。
遁光不耀 遁:隐藏;耀:显耀。
隐去光芒,不使显耀。比喻暗中做好事,不向人们显示。
唐・韩愈《答窦秀才书》:辞重而清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耀。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遁的成语、带遁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