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途的成语

带途的四字成语(共找到59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老马识途 识:认得;途:路。
老马能认识走过的道路。比喻年纪大的人;富有经验。
先秦・韩非《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中途而废 走到半路就放弃了前进。比喻事情还没做完就停止了。 《北史・景穆十二壬传》:“愿闻朝廷,特开运略,少复赐宽,假以日月,无使为山之功,中途而废。”
出处殊途 见“出处殊涂”。 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八:“出处殊途,俯仰异容。瞻叹古烈,思迈高踪。”
穷途末路 穷途:绝路。
末路:路尽头。
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如今是穷途末路,举目无依。”
前途未卜 将来的光景如何难以预测。
末路穷途 穷途:处境困窘。
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吴越春秋・王僚伎公子光传》:“子胥曰:‘夫人赈穷途,少饭亦何嫌哉?”
改途易辙 改变行车轨道,另走一条路。比喻改变方向、目标或做法。同“改辙易途”。 清・朱之瑜《端亭记》:“勉吾子改途易辙而合同乎世俗,则告朋友不信,将如何而可?”
道听途说 道、途:路。
路上听说来的;又在路上传播。指随便传说不可靠的消息;或指没有根据的消息。
春秋・孔子《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道尽途殚 同“道尽涂穷”。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私意自试,必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涂穷,则已耳。”《晋书・嵇康传》作“道尽途殚”。
途遥日暮 犹日暮途穷。比喻到了走投无路的或衰亡的境地。 语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迷途知反 迷途:迷路;反:反回。
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南史・陈伯之传》:“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
引入歧途 歧途:岔路。
带到错误的道路上。
王朔《我是你爸爸》:“尤其是你又知道什么是对?没叫她引入歧途,你替她着什么急?”
判然两途 指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明・海瑞《凡廖锦台膺首荐序》:人之所以责官,人之所以责士,判然两途矣。
引入迷途 带进虚假之中。
判若两途 判:区别。
指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明・海瑞《凡廖锦台膺首荐序》:人之所以责官,人之所以责士,判然两途矣。
日暮途穷 日暮:天快黑;途穷:路走到了尽头。
比喻接近灭亡。
唐・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
日暮途远 暮:傍晚;途:路。
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尽头。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到了末日。也形容穷困到极点。
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日暮途远,人间何世。”
长途跋涉 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
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清・钱采《说岳全传》第66回:“妾身身犯国法,理所当然,怎敢劳贤姐长途跋涉?决难从命。”
形势之途 形势:指人事上强弱之势,指人际关系。
指官员升迁的道路。
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
穷途之哭 因车无路可行而悲伤,后指处于困境所发的绝望的哀伤。 《晋书・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
日暮穷途 参见“日暮途穷”。 唐・钱起《七盘岭阻寇・闻李端公先到南楚》:“日暮穷途泪满襟,云天南望羡飞禽。”
男女别途 别:区分。
男子与女子应有所区别。
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途,举选上德。”
误入歧途 误:受惑;歧途:错误的道路。
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2回:“弟子方可日渐精进,不致误入歧途。”
视如畏途 畏途:可怕的道路。
看成可怕的、危险的道路。也比喻看成困难的、可怕的事情。
战国・庄子《庄子・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
进退无途 同“进退无路”。 《魏书・郦范传》:“腹背受敌,进退无途,虽有韩白,恐无全理。”
急不择途 犹慌不择路。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鸿渐》:“张是夜越莽穿榛,急不择途;及明,困殆已极。”
幡然改途 幡:通“翻”;幡然:很快而彻底;途:途径。
指迅速地完全改变原来的道路。
战国・孟子《孟子・万章上》:“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途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
识途老马 认识路的老马。比喻熟悉情况、富有经验的人。 先秦・韩非《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殊途同归 殊:不同的。
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彷徨歧途 犹犹豫豫怕走上岔道。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途的成语、带途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