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迷的成语

带迷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00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怀道迷邦 犹言怀宝迷邦。 《晋书・董京传》:“楚乃贻之书,劝以今尧舜之世,胡为怀道迷邦。”
执迷不反 见“执迷不返”。 唐・姚思廉《梁书・元帝纪》:“若执迷不反,拒逆王师,大军一临,刑兹罔赦。”
迷而不反 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皆碎。”
迷途羔羊 迷途:迷失了方向、路途。
比喻犯错误、一时失足的年轻人。
早迷晚寤
当局者迷 迷:糊涂,迷惑。
指当事人反而糊涂。
宋・辛弃疾《恋绣衾・无题》:“我自是笑别人的,却元来当局者迷。”
迷而知反 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袁术传》:“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纸醉金迷 比喻沉醉于富丽的环境;也比喻奢侈豪华的生活。 宋・陶穀《清异录・居室》:“(痈医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饰,纸光莹白,金彩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憩,令人金迷纸醉。’”
遂迷不寤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唐・元稹《拓村镇州制》:“如王迁凑遂迷不寤,诸道宜便进军,以时翦灭。”
迷离马虎 糊里糊涂。
摆迷魂阵 比喻采取一个迷惑人的行动。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66回:“到了次日,余半仙要摆迷魂阵,来问妹子余秀英借天罗地网法宝。”
饮水不迷源 喝水的时候不会忘记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本。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问:‘如何是本?’师曰:‘饮水不迷源。’
迷涂知反 见“迷途知反”。
遮天迷地 同“遮天盖地”。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六回:“风起处遮天迷地,火来时烟飞焰裹。”
迷留没乱 心神不定的样子。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着小生迷留没乱,心痒难挠。”
茫然若迷 茫然:渺茫,模糊不清。
迷惑不解的样子。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2回:“弟前日闻先生正论,因久溺其说,锢蔽已深,竟茫然若迷,莫指一语。”
恋酒迷花 恋:沉迷;迷:痴迷;花:娼妓,歌女。
指沉迷于酒色和女色之中。
元・无名氏《小孙屠》:“知它是争名夺利?知它是恋酒迷花?使奴无情无绪。”
蜂迷蝶猜 比喻男子对女子的思慕。 明・高明《琵琶记・丞相教女》:“绛罗深护奇葩小,不许蜂迷蝶猜。”
痴痴迷迷 入迷到呆傻的程度,有些执迷不悟。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0回:“终日痴痴迷迷,愁眉泪眼。”
沉迷不悟 形容不知觉悟。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60回:“他是那样劝你,你还多方辩饰,沉迷不悟。”
蜂迷蝶恋 旧指男女间行为放荡。同“蜂狂蝶乱”。 《白雪遗音・岭儿调・草桥惊梦》:“说不尽梦儿里半推半就,蜂迷蝶恋花心动。”
一叶迷山 意谓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世上这般双瞳如豆、一叶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几个深明大义的呢!”
执迷不悟 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唐・姚思廉《梁书・武帝纪上》:“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众一临,刑兹罔赫,所谓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目迷五色 迷:迷乱;五色:指各种颜色。
眼睛被五彩缤纷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辨不清本质所在。
先秦・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迷迷惑惑 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彼时宝玉迷迷惑惑,若有所失。众人忙端上桂圆汤来,呷了两口,遂起身整衣。”
昏迷不省 见“昏迷不醒”。 清・东轩主人《述异记・蛇异》:“但觉腥秽特甚,水如潮涌,将身滚出于外,昏迷不省。”
迷而不返 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 汉・王粲《为刘表与袁尚书》:“若使迷而不返,遂而不改,则戎狄蛮夷将有诮让之言。”
迷途失偶 迷途:迷失道路;偶:伴侣。
迷失了道路,丢失了朋友。指遭到不幸或陷于孤独。
南朝・宋・颜延之《庭诰文》:“慌若迷途失偶,黡如深夜撤烛。”
迷不知归 迷:分辨不清。
犯了错误却不知悔改。
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矛盾自相,迷不知归,以窘人者自窘。”
遂迷忘反 见“遂迷不寤”。 《南齐书・顾宪之传》:“窃寻民之多伪,实由宋季军旅繁兴,役赋殷重,不堪勤剧,倚巧祈优,积习生常,遂迷忘反。”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迷的成语、带迷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